[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反洗表面过滤器干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94347.6 | 申请日: | 2015-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67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延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延军 |
主分类号: | B01D29/52 | 分类号: | B01D29/52;B01D29/84;B01D29/9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表面 过滤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行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水处理过程固液分离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行业对水处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水处理过程中一直存在固液分离后固体含水率高及过滤过程中容易出现滤饼板结(即过滤器滤料层遇到易结垢易结晶或交替物质条件下板结成块而不易脱饼)的问题,滤饼不便运输,后期处理成本依然会很高。
行业内专家也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有效固液分离又能够使过滤后的固体中含水率尽可能低且过滤后滤饼易脱饼的一种方法和装置,以期能够解决过滤过程中所出现的以上几种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反洗表面过滤器干渣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固液分离后的废渣含水率降低,使废渣变为干渣排出,同时在过滤过程中使滤饼容易脱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反洗表面过滤器干渣装置,包括桶状的设备筒体,设备筒体下端为圆锥台状,在设备筒体圆锥侧面设有与设备筒体内部贯通的进液口和溢流口,圆锥底部设有排渣口;设备筒体上端设有封头,封头上设有与设备筒体内部贯通的排气口和回流口;设备筒体侧壁设有若干个并联的进气管,进气管一端与设备筒体外的进气总管口相连;另一端伸入设备筒体内,每个进气管在设备筒体内一端均设有若干个竖直设置的滤芯,滤芯上设有通孔;进气管与进气总管口设有浊液口和清液口。
进一步的,每个与设备筒体外部相通的阀口均设有阀门。
进一步的,设备筒体圆锥侧面还设有跟体积排放口和第一备用口。
进一步的,封头上还设有第二备用口和第三备用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装置一种自动反洗表面过滤器干渣装置,包括桶状的设备筒体,设备筒体下端为圆锥台状,在设备筒体圆锥侧面设有与设备筒体内部贯通的进液口和溢流口,圆锥底部设有排渣口;设备筒体上端设有封头,封头上设有与设备筒体内部贯通的排气口和回流口;设备筒体侧壁设有若干个并联的进气管,进气管一端与设备筒体外的进气总管口相连;另一端伸入设备筒体内,每个进气管在设备筒体内一端均设有若干个竖直设置的滤芯,滤芯上设有通孔;进气管与进气总管口设有浊液口和清液口;待过滤液体进入设备筒体,过滤过程中液体进入滤芯,然后从进气管口流出,通过清液口和浊液口实现清液分流,液体在滤芯处实现固液分离;进气管口进入的空气透过滤芯上的滤饼进入滤芯内部,将滤饼中的水分吹干并且吹落,然后通过设备筒体下端的排渣口排出,实现了过滤过程中滤渣容易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封头;2、设备筒体;3、吊耳;4、排气口;5、第一备用口;6、回流口;7、视镜;8、进液口;9、溢流口;10、排渣口;11、跟体积排放口;12、浊液口;13、清液口;14、进气口;15、进气总管口;16、滤芯;17、第二备用口;18、第三备用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自动反洗表面过滤器干渣装置,包括桶状的设备筒体2,设备筒体2下端为圆锥台状,在设备筒体2圆锥侧面设有与设备筒体2内贯通的进液口8、溢流口9、跟体积排放口11和第一备用口5,圆锥底部设有排渣口10;设备筒体2上端设有封头1,封头1上设有与设备筒体2内部贯通的排气口4、第二备用口17、第三备用口18和回流口6;设备筒体2侧壁设有若干个并联的进气管14,进气管14一端与设备筒体2外的进气总管口15相连;另一端伸入设备筒体2内,每个进气管14在设备筒体2内一端均设有若干个竖直设置的滤芯16,滤芯16上设有通孔,用于进气管14进气通过小孔进入设备筒体2内;进气管14与进气总管口15设有浊液口12和清液口13;滤芯16采用龙骨加卡箍固定在设备筒体2内;本装置每个与设备筒体2外部相通的阀口均设有阀门;
本装置材质选用碳钢内衬胶,设备筒体2厚度10mm,衬胶HD-2天然橡胶加氯丁胶,衬层厚度5mm,可耐酸、碱、盐溶液,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其内部滤芯设置为管状过滤元件,采用增强型PP材质,滤芯表面有均匀分布的直的导流槽,能够使清液沿一定的轨道流通,流通阻力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延军,未经王延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943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