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属固定支架及采用该支架的塑料件固定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491535.3 | 申请日: | 2015-07-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1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 发明(设计)人: | 纪运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5/00 | 分类号: | B60K15/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固定 支架 采用 塑料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供油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金属固定支架及采用该支架的塑料件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的要求不再仅仅为简单的代步工具,这就导致汽车的舒适性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汽车供油系统中金属固定支架是将一定厚度的钣金冲压成缺口状,将塑料件本体上的卡槽与钣金缺口配合。现有供油系统塑料件卡槽处间隙一般在2.0mm以上,而金属固定支架钣金厚度一般为1.0mm、1.2mm、1.5mm,安装配合后,卡槽与支架钣金之间为间隙配合,在鹅卵石工况下,容易因汽车振动而产生异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金属固定支架及采用该支架的塑料件固定结构,以解决塑料件与固定支架之间的异响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固定支架包括由金属钣金一体形成的支架本体,关键在于所述支架本体设有板状的塑料件固定部,所述塑料件固定部的侧部设有连接部;所述塑料件固定部的中部设有缺口,塑料件固定部在缺口的两侧通过冲压形成有凸筋。
采用上述金属固定支架的塑料件固定结构包括金属固定支架和塑料件,关键在于所述塑料件的两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宽度小于所述凸筋的厚度;所述塑料件卡入塑料件固定部的缺口,所述卡槽与凸筋为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凸筋,将塑料件固定部部分位置的厚度增加,使得塑料件固定部与塑料件的卡槽之间形成过盈配合,不会相对活动,固定更加稳定可靠,从而避免了塑料件与固定支架之间的异响问题。而且塑料件的两侧均可以利用塑料件固定部的缺口进行限位,可以防止塑料件晃动。
进一步地,所述塑料件固定部的缺口的两侧均各设有至少两条凸筋;凸筋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缺口的轴向,所述凸筋间的间距相同。与此对应的,所述塑料件的卡槽的槽壁设有朝向于凸筋的突出的逆止条,所述逆止条的宽度等于所述凸筋间的间距,所述逆止条卡入相邻两条凸筋之间。
凸筋的数量增多,可以显著提高塑料件固定部的强度,而逆止条卡入两条凸筋之间,有助于防止塑料件沿缺口轴线方向移动,进一步保证了塑料件固定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凸筋由逆止面和导向斜面连接而成,所述逆止面朝向于缺口的封闭端,且逆止面与塑料件固定部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或者锐角。与此对应的,所述逆止条设有辅助逆止面和辅助导向斜面,所述辅助逆止面朝向于凸筋的逆止面,且辅助逆止面与卡槽槽壁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或者锐角。
通过设置导向斜面、逆止面、辅助逆止面和辅助导向斜面,在有利于逆止条向缺口封闭端移动的同时,可以防止逆止条反向移动,从而可以防止塑料件与金属固定支架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位于与塑料件固定部的两侧,连接部由连接板和车身焊接板构成,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车身焊接板连接,另一端与塑料件固定部连接;所述连接板通过冲压形成有加强筋。在使用时,将车身焊接板与车身焊接固定,使得金属固定支架、车身及塑料件共同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可以防止金属固定支架变形及塑料件相对车身晃动;而连接板通过冲压形成有加强筋,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固定支架结构简单、强度高,与塑料件配合良好,固定稳固可靠,两者之间不会因行车颠簸等原因而出现异响,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金属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金属固定支架的等轴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塑料件固定结构的正视图。
图4为实施例1的塑料件固定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实施例2中卡槽与塑料件固定部的凸筋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示:1、塑料件固定部;11、缺口;12、凸筋;121、逆止面;122、导向斜面;2、连接板;21、加强筋;3、车身焊接板;4、卡槽;41、逆止条;411、辅助逆止面;412、辅助导向斜面;10、金属固定支架;20、塑料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915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尘耐蚀的真空抑制器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二次供水稳流补偿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