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调温杯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84007.5 | 申请日: | 2015-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06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佩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佩泽 |
主分类号: | A47G19/22 | 分类号: | A47G1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00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温杯,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调温功能的保温杯。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生活器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平时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把高温的或者低温的液体(如牛奶、果汁、饮料、母乳之类的液体)调节到适合饮用的温度(但又不能通过加入不同温度的水稀释的方式)。比如,加热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饮料,在家里往往通过倒入锅中加热或者放进微波炉里加热;给婴儿加热冰箱里储存的母乳,不能放在锅里或者微波炉里加热(因为这两种加热方式会破坏母乳中的活性成分),往往会放到温水中或者热奶器中慢慢预热。但是这些方式既不方便也不快速,如果外出旅行,遇到此类问题,就很难解决,同时现有的器具不具有保温的效果,如果无人照看,温度又会偏低或偏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专利号CN201683610U公开了一种调温杯,主要由杯体、杯盖、杯壁外层、杯壁内层等组成,其特征在于杯体外层为双层杯壁,双层杯壁设置有开口,该专利虽然解决了调温功能,但是使用者只有通过皮肤接触或者品尝来验证调温效果,易造成烫伤;如果调温效果不理想,要么继续加入热水或凉水,如果温度调过,温度过热或过低,又影响了饮用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准确调节温度,调温过程中不需要品尝或皮肤接触来验证调温效果,携带方便和具有保温效果的调温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调温杯,包括内杯和外杯,所述外杯包括外杯体和外杯盖,所述外杯体的上端与外杯盖连接,所述外杯体内部设置有可拆卸的内杯体,所述内杯体与外杯体之间构成夹层容纳腔,所述内杯体的上端与内杯盖连接,所述内杯的高度不超过所述外杯体的高度;所述外杯盖的中央设有透明视窗,所述内杯盖的顶部内表面中央设有温度变化指示条。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内、外杯组合在一起,在内杯和外杯中加入一定量不同温度的液体,通过摇晃杯体,达到快速平衡热量、调节内杯中液体温度的目的,同时在内杯盖上设置有温度变化指示条且外杯盖上设有透明视窗,让使用者方便直观的观察到内杯中液体的温度变化情况,快速准确的调节杯内的液体温度。
优选的,所述外杯体的内壁上设有环形支撑突起,且所述环形支撑突起位于所述夹层容纳腔中。
优选的,所述外杯体的底部内表面设有支撑脚,稳定内杯,使用安全。
优选的,所述温度变化指示条的周围设有硅橡胶缓冲薄膜,可平衡内外杯因温度变化产生的气压变化。
优选的,所述内杯体的外壁为光滑、锯齿形、多边形或波浪形。
优选的,所述内杯的材质采用镀膜不锈钢或镀膜铝合金,不锈钢、铝合金导热性能优良,导热速率高。
优选的,所述内杯的内壁上喷附有聚四氟乙烯镀膜涂层,便于清洗。
优选的,所述外杯体与外杯盖螺纹连接,所述内杯体与内杯盖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杯体与外被盖的外表面均设有保温层。
优选的,所述外杯体的内壁上设有刻度线。
基本原理:
热量传递是指由于温度差而产生热量从高温区向低温区的转移,与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并列为三种传递过程。在自然界中,热量传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两物体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间,只要存在温差,且两者之间没有隔热层,就会发生热量传递,直到各处温度相同为止。
(一)热量传递基本方式
热量传递有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依靠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电子的移动或(和)振动来传递热量,流体中的热传导与分子动量传递类似。对流传热依靠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来传递热量,所以它只能在流体中存在,并伴有动量传递。辐射传热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二)热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物体吸收热量或者放出热量会引起温度的升高或者降低(状态不发生转变的情况下)。热量和温度变化幅度关系,每种物体都不一样,和物体的一个物理性质“比热容”有关系,科学的定义是:一定质量的一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该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称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用符号c表示。其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开尔文[J/(kg·K)]或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J是指焦耳,K是指热力学温标,即令1千克的物质的温度上升(或下降)1开尔文所需的能量。
根据此定理,便可得出以下公式:
Q=cmΔT
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m是物体的质量;
ΔT是吸热(放热)后温度所上升(下降)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佩泽,未经李佩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840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乘客门骨架双面弧压弧装置
- 下一篇:一种工程用动态预紧式压电型力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