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灌溉放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82065.4 | 申请日: | 2015-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39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陆惠萍;张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11/14 | 分类号: | E03B11/14;E02B13/00;A01G2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王华英 |
地址: | 2004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溉 放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涉及一种农业灌溉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灌溉放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农田水利的建设,自动化的灌溉系统基本为有压管道灌溉。目前,我国南方地区传统的灌溉放水结构采用窨井放水结构,即沿管线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窨井,井内配备放水阀及闸门,考虑水压作用,窨井一般高出地面。传统的灌溉放水结构虽然能满足放水基本要求,但由于水压过高会导致窨井建造高度过高、劳动人员操作难度增加;由于窨井放水口水流流速过大,导致田面形成冲刷坑,因此灌溉后还需劳动人员处理冲刷坑,增加了劳动人员的负担。
实用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溉放水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灌溉放水结构中存在的窨井建造高度过高,劳动人员操作繁琐,田面会出现冲刷坑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提供一种灌溉放水结构,所述灌溉放水结构至少包括下沉式水池,所述下沉式水池的底壁的表面设置有碎石层,所述下沉式水池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灌溉管道从所述下沉式水池的顶部或侧壁上部伸入所述下沉式水池的内部,所述灌溉管道的出水端低于所述出水口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灌溉管道的出水端距所述碎石层的距离为0.1m-0.5m。
优选地,所述下沉式水池的底壁及侧壁均由C25钢筋混凝土材质构成。
优选地,该灌溉放水结构还包括缓冲段,所述缓冲段包括C20素混凝土基础层和C20素混凝土护坡,所述C20素混凝土护坡设置于所述C20素混凝土基础层上方的两侧,所述C20素混凝土基础层的一端紧靠所述出水口的底部,另一端远离所述下沉式水池。
优选地,所述C20素混凝土基础层的上表面与所述出水口的底部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的底部和所述C20素混凝土基础层的上表面均低于所需灌溉的田间地面。
优选地,所述缓冲段的进水端处和出水端处均设置有C20素混凝土格梗。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呈矩形,所述出水口的宽度与所述C20素混凝土基础层的宽度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下沉式水池的顶部高出所需灌溉的田间地面0.2m-0.5m,所述下沉式水池的顶部设置有盖板。
如上所述,本实用提供的灌溉放水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灌溉放水结构通过在下沉式水池底部设置碎石层,对从灌溉管道出水端流出的水流起到消能的作用,降低水流速度,出水口流态稳定,且灌溉管道的出水端低于出水口的底部,降低速度后水流可从出水口流向田间地面,有效防止因水压导致田间地面出现冲刷坑的情况;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下沉式水池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材质构成,缓冲段的基础层及护坡均采用C20素混凝土材质构成,因此该灌溉放水结构具有结构坚固、使用寿命长的优点;灌溉管道的出水端距碎石层的距离设置为0.1m-0.5m,可有效地降低水流速度;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采用下沉式水池结构,能够避免水池外露过高使得操作困难的问题,该灌溉放水结构露出地面0.2m-0.5m,为劳动人员操作水池边的灌溉管道上配备的闸阀提供适合的高度;进水端采用闸阀控制出水,有利于轮作时转换接微喷支管,操作简单、方便;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下沉式水池露出地面0.2m-0.5m,与田间作物高度相仿,下沉式水池可设计为不同的形状,下沉式水池的侧壁还可根据需要及个人喜好进行设计颜色和花纹,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合到田间生态环境中;下沉式水池的顶部设置的盖板可作为田间农作休憩点的凳子或桌子。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的灌溉放水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实施例中灌溉放水结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图2中A-A截面右剖视图。
图4显示为实施例中C20素混凝土护坡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1C20素混凝土固定块
1290°弯头
13手动闸阀
14三通接头
15滴灌、微喷共用立杆
16接头
17微喷支管
18滴灌支管
2配水部分
21下沉式水池
22盖板
23C25钢筋混凝土底板
24C20素混凝土垫层
25出水口
3缓冲段
31C20素混凝土基础层
32C20素混凝土护坡
33C20素混凝土格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820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偏瘫患者健侧卧位上肢固定抱枕
- 下一篇:可防止二次使用的牙线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