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伞状双层叠帐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78102.4 | 申请日: | 2015-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629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郭玉红;刘京利;刘起勇;刘小波;任东升;孟凤霞;李贵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10;A45F3/5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郝瑞刚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蚊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伞状双层叠帐。
背景技术
目前人诱法和人帐诱法两种主要的媒介成蚊监测方式,广泛应用于具有媒介成蚊分布的人群居住环境的监测工作中。人诱法是选择遮阴处为监测地点,在当地蚊虫刺叮高峰期,监测者暴露出一侧小腿,静止不动,记录30分钟内停落到小腿上并被监测者拍死或者用电动吸蚊器捕获的蚊虫数量。人帐诱法是选择蚊虫活动高峰期,将蚊帐悬挂,上下四角撑开,分别固定,使蚊帐下缘距离地面的高度约为25cm,监测者手持电动吸蚊器和手电筒捕获蚊帐内蚊虫,每次监测30分钟,记录监测者捕获的蚊虫和电动吸蚊器捕获的蚊虫数量。
现有的人诱法和人帐诱法中由于监测者作诱饵,因此监测人员在监测过程中会被成蚊叮咬,蚊虫叮咬会使人感到瘙痒,且如果蚊虫携带病毒,监测工作人员被蚊虫叮咬会增加被蚊虫传播疾病的机会,影响了监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其次,人诱法和人帐诱法均不能对蚊虫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由于蚊虫活动的灵活性,很难捕捉成蚊。另外,人帐诱法使用的蚊帐支撑收放以及固定操作都比较繁琐,不便于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蚊监测用伞状双层叠帐,保护监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对蚊虫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定。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伞状双层叠帐,包括伞柄、伞骨、覆盖于所述伞骨表面的伞顶、分别与所述伞顶周向相连接的外帐和内帐,且两者之间留有间距;所述内帐的下边缘用于与地面接触;所述外帐的下边缘位于所述内帐的下边缘的上方。
其中,所述内帐与外帐之间的径向间距为30~40cm。
其中,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伞柄的末端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内帐的下边缘与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平齐或超出所述支撑杆的下端。
其中,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可拆卸连接的铆钉。
其中,所述内帐和外帐均与所述伞顶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内帐和外帐均与所述伞顶通过拉链连接。
其中,所述伞顶采用防紫外线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内帐的下边缘周向均匀设有配重物。
其中,所述内帐的直径为120cm,所述外帐的直径为180cm。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将伞形结构应用到蚊帐中,方便了蚊帐的收放和携带;
(2)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蚊帐,内帐与地面接触形成一封闭空间,有效地防止蚊虫对工作人员的叮咬;
(3)采用在内帐与外帐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内安排负责捕捉成蚊的工作人员对被吸引到该环形空间的成蚊进行捕捉,由于内帐与外帐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有效限制了蚊虫的活动空间,方便了工作人员捕捉成蚊;
(4)本实用新型可直接由现有的沙滩伞改装而成,制造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伞状双层叠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伞顶;2:伞骨;3:伞柄;4:外帐;5:内帐;6: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781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利工程用的急流槽
- 下一篇:一种真空炉收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