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肋骨骨折对接骨板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472240.1 | 申请日: | 2015-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65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 发明(设计)人: | 曹洋;王丽丽;林永;任爱侠;王兴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洋 |
| 主分类号: | A61B17/80 | 分类号: | A61B17/80;A61B17/86 |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世静 |
| 地址: | 277800 山东省枣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肋骨 骨折 接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肋骨骨折对接骨板,属于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金属接骨板根据人体骨骼的形状,按照仿生的设计而成,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小由于骨板预折弯造成的产品应力的破坏。同时,根据产品所用的不同部位,预定螺钉孔间距和孔径。根据部位的承重需要,确定所用材料。
以上传统对接骨板在其表面为多孔结构,使用标准丝杆螺钉。
在肋骨上使用极为不便,在对接肋骨时,需要手术切开皮肤、皮下,并广泛剥离骨膜,然后将钢板紧贴骨面,螺丝钉需通过内侧骨膜,螺钉在人体胸腔内部极易导致刺破胸膜,对人体产生二次伤害,损伤大,风险大,而且再恢复后需手术取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肋骨骨折对接骨板,实现体外对接肋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肋骨骨折对接骨板,包括对接板和异形螺钉,所述对接板设有横向槽孔和纵向槽孔,横向槽孔分布在对接板的两端,纵向槽孔位于横向槽孔的中间;所述异形螺钉的前端为深槽螺纹,异形螺钉的后端为标准螺纹并配有紧固于对接板两侧的螺母,后端面设螺丝刀口。
作为优选,对接板的宽为16mm,长为80-200mm,厚为2-3mm。
作为优选,所述横向槽孔长为10mm,宽为6mm,横向孔的长边到对接板的端部为5mm。
进一步的,所述深槽螺纹在后端标准丝杆的基础上加深1mm,螺丝刀口为内六角、外六角、十字刀口和一字刀口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对接骨板使用的螺钉前端螺纹槽深,为松质骨丝,后端为标准丝杆,对接骨板设有横竖槽孔。本实用新型在人体外使用,螺钉前端的松质骨丝达到骨内板的内面,丝杆在人体皮肤外部设螺母固定在对接板上。试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对病人进行局部麻醉或者肋间神经阻滞麻醉。使用本实用新型在术后4-6周接触对接板,即在纤维连接期可取下,不用到骨头完全愈合。使用新型恢复快,对人体伤害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在使用中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1、对接板,2、横向槽孔,3、纵向槽孔,4、异形螺钉,5、螺母,6、深槽螺纹,7、肋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结构,包括对接板和异形螺钉,所述对接板设有横向槽孔和纵向槽孔,横向槽孔分布在对接板的两端,纵向槽孔位于横向槽孔的中间;所述异形螺钉的前端为深槽螺纹,异形螺钉的后端为标准螺纹并配有螺母,后端面设螺丝刀口,螺丝刀口为内六角、外六角、十字刀口和一字刀口中的一种。深槽螺纹在后端标准丝杆的基础上加深1mm,使沟加深,边缘锐利,便于拧入骨内。
实施例1
对接板的宽为16mm,长为80mm,厚为2mm,横向槽孔长为10mm,宽为6mm,横向孔的长边到对接板的端部为5mm。
实施例2
对接板的宽为16mm,长为200mm,厚为3mm,横向槽孔长为10mm,宽为6mm,横向孔的长边到对接板的端部为5mm。
本实用新型使用前需在患者的肋骨处采用克氏针穿透肋骨外板,然后将异形螺钉前端拧入肋骨使该异形螺钉钉头顶住患者肋骨的骨内板内面,然后标准丝杆旋上螺母靠近皮肤,放对接板,对接板外侧面再旋入螺母,将对接板与异形螺钉固定。
异形螺钉拧入肋骨内,由于螺钉丝纹的原因,会出现异形螺钉向各个方向倾斜的问题,如果异形螺钉之间倾斜的角度不是很大,不必纠正。异形螺钉之间倾斜的角度大,利用对接板的纵横槽孔分别置入不同角度的异形螺钉,以适应异形螺钉之间的角度倾斜。如果异形螺钉顺对接板倾斜,可将异形螺钉穿过纵向槽孔;如果异形螺钉垂直对接板倾斜,可将异性螺钉穿过横向槽孔。异形螺钉穿进入患者肋骨的骨内板内面,后端标准丝杆扭伤螺母将对接板与人体紧密贴合。
本实用新型使用中对人体进行局部麻醉或肋间神经阻滞表皮。手术完成后4-6周即可拆卸掉本实用新型。恢复期比常规植入人体内的对接板短,而且能避免传统方式凸出的螺钉头刺破胸膜,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洋,未经曹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722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