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音频信号响度自动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59198.X | 申请日: | 2015-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909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国;陈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双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38 | 分类号: | G06F13/38;G06F13/40;H04R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音频 信号 响度 自动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广播电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音频信号响度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广播听觉享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不同频道或同一频道不同节目间音量差异已常常令听众烦躁,而且对音量的追求不在简单停留在声音信号增益电平控制的客观层面,而是有了新的主观认识,那就是音量响度概念的提出。响度是声音的强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判断,与信号的电平、频率成分、持续时间都相关,不同的人对响度的感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或环境下,对响度的感觉也可能会不同,所以音量响度能更真实的反应出每个人对音量听觉的追求,也致使广播行业只有实现对音频响度自动控制,才能真正为听众提供适宜舒服的听觉享受。
目前音频的响度控制一般有播放源文件控制和播出信号控制两种方式,从源文件进行控制,即在节目制作阶段就进行,但不同的节目一般由不同的人或制作组来完成,这势必会造成响度控制上的差异,很难有效解决,各个频道间响度控制更是无法从源文件方式进行控制。从播出信号方式进行响度控制是一种有效解决同频道不同节目或不同频道间音量差异的办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适合现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房音频信号响度自动控制器,它可适应现有播出信号的数字化或模拟信号输入,提供音频信号的分析处理与响度自动控制,并提供数字或模拟输出以及网络化监测、远程串口控制,有效的解决了同频道不同节目或不同频道间播出信号音量差异给观众带来的困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音频信号响度自动控制器,它包括分析与处理模块(1)、中央控制模块(2)、存储模块(3)、模拟信号输入模块(4)、模拟信号输出模块(5)、数字信号输入模块(6)、数字信号输出模块(7)、网络模块(8)、串口模块(9);
所述的分析与处理模块(1)分别与中央控制模块(2)、存储模块(3)、模拟信号输入模块(4)、模拟信号输出模块(5)、数字信号输入模块(6)、数字信号输出模块(7)连接;
所述的中央控制模块(2)分别与分析与处理模块(1)、网络模块(8)、串口模块(9)连接;
所述分析与处理模块(1)和中央控制模块(2)以及存储模块(3)组成中央控制与处理的核心,连接其他模块,分别对模拟音频信号处理或数字音频信号处理进行输入输出,同时可网络化监测以及远程串口控制。
所述的分析与处理模块(1)采用AD公司DSP平台的第四代高性能SHARC处理器ADSP21489;
所述的中央控制模块(2)采用高性能的ARM芯片平台STM32F107芯片。
所述模拟信号输入模块(4)包括:卡农座、运算放大器OPA4134、A/D转换器CS5381;
所述模拟信号输出模块(5)包括:D/A转换器CS4398、运算放大器OPA4134、卡农座。
所述数字信号输入模块(6)包括:卡农座、变压器67ZR6700、半双工收发器SP3485、音频接收器CS8416;
所述数字信号输出模块(7)包括:音频发射器CS8406、半双工收发器SP3485、变压器67ZR6700、卡农座。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本实用新型音频信号响度自动控制器采用DSP和ARM双处理器构架,是本实用新型设计方案的核心模块。DSP处理器完成了对模拟、数字音频信号输入输出的自动响度控制处理;ARM处理器完成了网口信号监测、液晶屏参数显示、面板按键设置以及串口遥控面板数据的处理,两者功能结合的实现,保证本实用新型方案的完善,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稳定的音频信号分析处理能力以及灵活的监测与控制应用能力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音频信号响度自动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音频信号响度自动控制器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分析与处理模块2、中央控制模块
3、存储模块4、模拟信号输入模块
5、模拟信号输出模块6、数字信号输入模块
7、数字信号输出模块8、网络模块
9、串口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双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双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591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