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冷却效果好的氢碎炉反应筒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453137.2 | 申请日: | 2015-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475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 发明(设计)人: | 徐均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F9/04 | 分类号: | B22F9/04 |
| 代理公司: | 余姚德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9 | 代理人: | 周积德 |
| 地址: | 31546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 效果 氢碎炉 反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烧结钕铁硼的制造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效果好的氢碎炉反应筒。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钕铁硼稀土永磁器件作为不可或缺的电子元件在各电子产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烧结钕铁硼的主要生产流程包括配料、熔炼、氢碎、气流磨、等静压、成型烧结等等,其中的氢碎流程是利用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吸氢特性,将钕铁硼合金置于氢气环境下,氢气沿富钕相薄层进入合金,使之膨胀爆裂而破碎,沿富钕相层处开裂,从而使薄片变为粉料。在氢碎过程中,粉料之间的高速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对筒体不进行冷却处理,将会对粉料的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使得粉料的性能降低,从而导致产品的性能不合格。
钕铁硼在氢碎设备中置换脱氢完成后也需要进行冷却出料,目前的氢碎炉一般采用自动风冷3-5小时后取出料筒,将料筒转运至冷却区充氮继续冷却;该工艺流程冷却时间过长,造成生产效率慢。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冷却快速且生产效果高的冷却效果好的氢碎炉反应筒。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的氢碎炉反应筒,其包括筒体,筒体包括主体以及分设于主体两端的锥形封头,筒体内形成有反应腔,锥形封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贯通反应腔的进料口和出料口,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散热翅片。
其中,散热翅片为与主体的轴线相平行的直翅片。
其中,直翅片为多组,多组直翅片均匀设置于主体的外表面上。
其中,散热翅片为螺旋翅片,螺旋翅片呈螺旋状设置于主体的外表面上。
其中,螺旋翅片为一组,螺旋翅片设置于主体的整个外表面。
其中,螺旋翅片为多组,多组螺旋翅片相互平行且均匀设置于主体的外表面上。
其中,散热翅片上开设有贯穿散热翅片的通水孔,通水孔垂直于散热翅片的横截面。
其中,散热翅片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筒体主体表面设置散热翅片,增大了筒体的散热面积,使其散热快,而且在散热翅片上贯通有通水孔,能迅速带走筒体温度,便于已氢碎粉料冷却出料,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冷却效果好的氢碎炉反应筒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冷却效果好的氢碎炉反应筒实施例一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冷却效果好的氢碎炉反应筒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冷却效果好的氢碎炉反应筒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冷却效果好的氢碎炉反应筒实施例三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体;2-散热翅片;3-通水孔;11-主体;12-锥形封头;13-反应腔;14-进料口;15-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冷却效果好的氢碎炉反应筒的立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横向剖面如图2所示,该冷却效果好的氢碎炉反应筒包括筒体1,筒体1包括主体11以及分设于主体11两端的锥形封头12,筒体1内形成有反应腔13,锥形封头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贯通反应腔13的进料口14和出料口15,主体11的外表面设置有散热翅片2。
上述散热翅片2为螺旋翅片,螺旋翅片呈螺旋状设置于主体11的外表面上。
上述螺旋翅片为多组,多组螺旋翅片相互平行且均匀设置于主体11的外表面上。
散热翅片2上开设有贯穿散热翅片2的通水孔3,通水孔3垂直于散热翅片2的横截面。
上述散热翅片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比如锥形、长方形等。
由于设置散热翅片,增大了筒体的散热面积,使其氢碎时也能快速将热量散去,而且在散热翅片上贯通有通水孔,在氢碎完后可以进行通水,能迅速带走筒体温度,便于已氢碎粉料冷却出料,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一的不同点在于:上述螺旋翅片为一组,该组螺旋翅片设置于主体11的整个外表面。
实施例三
如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上述散热翅片2为与主体11的轴线相平行的直翅片,该直翅片为多组,多组直翅片均匀设置于主体11的外表面上。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531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