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五行砭灸贴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52581.2 | 申请日: | 2015-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98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培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培坤 |
主分类号: | A61H39/00 | 分类号: | A61H39/00;A61N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68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五行 砭灸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五行砭灸贴。
背景技术
砭灸是砭法和灸法的合称,砭法又名砭贴,即砭石疗法,产生于石器时代,位居我国中医六术之首。砭法是利用砭石施以不同手法进行无创性的温和刺激,以调动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疗法。通过将砭石贴敷于体表经络穴位、足底反射区以及疼痛部位,利用砭石自身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以及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振动,深层次刺激经络穴位,达到类似于针刺法与灸法的效果,发挥其益气活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等四大功效,实现轻松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和各种疼痛病症的目的。其使用安全、简单、方便、时效性强,是一种贴身的养生工具。
砭灸应用时通常是采用一个砭石贴于体表经络穴位、足底反射区以及疼痛部位,深层次刺激经络穴位,达到类似于针刺法与灸法的效果,一个砭石贴只能贴于一个体表经络穴位,如果多个部位施贴则施贴时间延长,如果多个一起使用就会有手脚不够用的感觉,并且仅施贴于体表经络穴位,作用仅限于体表经络穴位处,而体表经络穴位周边无法受到砭石的刺激,砭灸的作用不能迅速扩散传导,急需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五行砭灸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五行砭灸贴,设有载体,载体上面设有若干圆形砭石贴,砭石贴设有底层、砭石粉末层和防护层;所述底层为医用压敏胶层,底层将砭石粉末粘贴在载体上,底层上面设有砭石粉末层,所述砭石粉末层的砭石粉末吸附有植物油,砭石粉末层上面设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为无纺布防粘膜。
所述载体是纤维类和聚丙烯酸树脂类中的一种;所述载体的形状为方形和圆形中的一种。
优选方式一、所述载体上设有一大四小砭石贴,大的砭石贴设于正中间,四个小的砭石贴设于大砭石贴的周边。
优选方式二、所述载体上设有9个砭石贴,横向均布3个砭石贴,竖向均布3个砭石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但可以作用于体表经络穴位,还能作用在体表经络穴位周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五行砭灸贴,设有载体1,载体1上面设有若干圆形砭石贴2,砭石贴2设有底层、砭石粉末层和防护层;所述底层为医用压敏胶层,底层将砭石粉末粘贴在载体上,底层上面设有砭石粉末层,所述砭石粉末层的砭石粉末吸附有植物油,砭石粉末层上面设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为无纺布防粘膜。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方形纤维载体1,载体上设有9个砭石贴2,横向均布3个砭石贴2,竖向均布3个砭石贴2。
实施例2,如图2所示,圆形聚丙烯酸树脂载体1,载体上设有9个砭石贴,横向均布3个砭石贴2,竖向均布3个砭石贴2。
实施例3,如图3所示,方形纤维载体1,载体上设有一大四小砭石贴,大的砭石贴设于正中间,四个小的砭石贴设于大砭石贴的周边。
实施例4,如图4所示,圆形聚丙烯酸树脂载体1,载体上设有一大四小砭石贴,大的砭石贴设于正中间,四个小的砭石贴设于大砭石贴的周边。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培坤,未经张培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525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