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油浸式变压器的水冷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448778.9 | 申请日: | 2015-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805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 发明(设计)人: | 孙可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昌许继配电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F27/16 | 分类号: | H01F27/16 |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罗民健 |
| 地址: | 46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油浸式 变压器 水冷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油浸式变压器的水冷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变电站主变冷却大多采用油浸自冷的方式,进入炎热的夏季,随着高温天气的来临和负荷的增加,变压器温度随之升高,根据DL/T572-2010《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中记载:“自然循环冷却变压器的顶层油温一般不宜经常超过85℃”的要求,不得不通过拉限负荷降低变压器本体温度,而拉限负荷又影响负荷的实际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油浸式变压器的水冷系统,通过控制水冷装置的水流量,达到调整变压器油箱内部油温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用于油浸式变压器的水冷系统,该水冷系统设在变压器的低压侧,包括水油热交换器、进水管、出水管以及分别与变压器的油箱连通的进油管和出油管,水油热交换器包括底板、顶板以及多个传热板片,顶板、底板以及传热板片的四角部位均开设有通孔,各传热板片上均设有V型凸起,各传热板片相互叠置后置于底板和顶板之间,相邻两个传热板片之间和通孔处均通过垫圈密封以形成板片间的流道,所述底板和顶板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连接;所述进水管、出水管、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与顶板上设置的四个通孔连通,使水和油在传热板片两侧各自的流道内流动,通过传热板片进行热交换;进油管和出油管上均设有球阀,且进油管上设有油泵,进水管上设有自力式温度调节阀。
其中,顶板上设置的四个通孔处分别设有两个油管转接头和两个水管转接头,两个油管转接头分别与进油管和出油管连通,两个水管转接头分别与进水管和出水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油箱的底部设有延伸板,所述的水油热交换器固定在该延伸板上。
进一步的,水油热交换器中两两相邻的传热板片上的V型凸起相互倒置,由于V型凸起相互倒置,使流体在相邻两个流道内呈旋转三维流动,产生紊流,提高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水油热交换器通过多个板片密封叠置而成,可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板片数量,即可达到增加或减少换热面积的目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散热采用水冷循环系统,通过自力式温度调节阀控制进水管中进入水油热交换器的水流量,从而调节油箱内的油温。自力式温度调节阀中的传感器会感知油温,当油温达到一定温度时,自力式温度调节阀上的阀门打开,冷水由阀门进入水油热交换器;加热后的变压器油通过进油管上的球阀经油泵进入水油热交换器;热油与冷水通过传热板片进行热交换,使油温降到一定温度,经过降温后的变压器油经出油管上的球阀被重新送进油箱,水通过出水管流出水油热交换器。其中,水油热交换器采用的传热板片上设置的V型凸起,能够增加对水和油介质的扰动,使流体介质在低速下能达到湍流状态,获得较高的传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油浸式变压器整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表示A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水油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4为水油热交换器中底板、顶板和传热板片的分解视图;
图5为水冷系统原理图。
附图标记:1、变压器,2、油箱,3、延伸板,4、水油热交换器,40、底板,41、顶板,42、传热板片,43、紧固螺栓,44、V型凸起,5、进水管,6、出水管,7、进油管,8、出油管,9、通孔,10、球阀,11、油泵,12、自力式温度调节阀,13、油管转接头,14、水管转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油浸式变压器的水冷系统,如图1所示的变压器1,其两侧设有高压侧和低压侧,该水冷系统设在变压器1的低压侧。如图2所示的水冷系统,包括水油热交换器4、进水管5、出水管6、进油管7和出油管8,进油管7和出油管8均与变压器1的油箱2连通,油箱2的底部设有延伸板3,所述的水油热交换器4固定在该延伸板3上。此外,油箱2上装有油位指示计及温度计,便于观察内部的油位与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昌许继配电有限公司,未经许昌许继配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487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