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熔融炉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39128.8 | 申请日: | 2015-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181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发明(设计)人: | 余荣华;余一茅;申桂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联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14 | 分类号: | F24H1/14;F24H9/00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于艳玲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熔融炉。
背景技术
在化工生产中,经常需要对化学溶液进行快速加热的需要,通常的方式是采用熔融炉配合煤气发生炉进行加热,而煤气发生炉往往需要采用煤作为材料进行高温熔融造粒,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提高熔融炉的吸热效率等于减少煤的使用量,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热效率高的熔融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炉体及位于炉体内腔的若干个吸热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炉体呈筒形设置,该筒形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开口作为热气入口,另一端的开口作为热气出口,所述的各吸热管道呈U形状设置,该U形状的两端分别作为进液口及出液口,该U形的两侧与炉体长度方向相平行且关于炉体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该U形的转弯处靠近炉体的热气入口且开口朝向热气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U形设置的吸热管道使单位长度的炉体能进行两倍长度的热交换,而溶液在U形的转弯处的流速较缓,让其对准热气入口,使刚进入炉体的热量饱和的热气流以较长的时间与吸热管道内的溶液充分热交换,使吸热效率增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位于同一水平面的吸热管道为一组,所述的各组吸热管道呈竖向依次设置,所述的同一组的吸热管道的U形转弯处为同心的半圆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向多组排列的吸热管道增加吸热管道数量,而同一组的吸热管道的U形转弯处为同心的半圆状则增加吸热管道的排布紧凑性,降低熔融炉整体体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炉体内腔的腔壁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呈波浪状的起伏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伏块会阻挡靠近炉体内腔的腔壁的热气流,减缓其相对长度方向的流通速率,即延长其在内腔的暂留时间,其次,呈波浪状的设置使热气流形成回旋,阻碍其他气流的同时反复对吸热管道进行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炉体内腔腔壁上覆盖有保温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层避免炉体内腔的热气流的热量流失,进一步增加热量利用率,降低煤的使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吸热管道的外周面上沿圆周依次设置有向吸热管道内凹陷的凹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凹腔使吸热管道与外界的热交换的接触面积增加,且部分热气流会回旋于凹腔内持续换热,一方面延长换热时长,增加换热效率,另一方面减少吸热管道内通过的溶液,增加单位体积的溶液吸收的热量,加速加热程度。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水平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竖向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吸热管道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熔融炉,包括炉体1及位于炉体内腔2的若干个吸热管道3,炉体1呈筒形设置,该筒形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开口作为热气入口11,另一端的开口作为热气出口12,各吸热管道3呈U形状设置,为清晰表示结构,图1和图2中为简略画法,图1中的中心线表示吸热管道3的轨迹,图2中的虚线的交汇处表示吸热管道3的端部,该U形状的两端分别作为进液口31及出液口32,该U形的两侧与炉体长度方向相平行且关于炉体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该U形的转弯处靠近炉体的热气入口11且开口朝向热气出口12,呈U形设置的吸热管道3使单位长度的炉体1能进行两倍长度的热交换,而溶液在U形的转弯处33的流速较缓,让其对准热气入口,使刚进入炉体1的热量饱和的热气流以较长的时间与吸热管道内的溶液充分热交换,使吸热效率增高。
位于同一水平面的吸热管道3为一组,各组吸热管道3呈竖向依次设置,同一组的吸热管道3的U形转弯处33为同心的半圆状设置,竖向多组排列的吸热管道3增加吸热管道数量,而同一组的吸热管道3的U形转弯处33为同心的半圆状则增加吸热管道的排布紧凑性,降低熔融炉整体体积。
炉体内腔2的腔壁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呈波浪状的起伏块21,起伏块21会阻挡靠近炉体内腔2的腔壁的热气流,减缓其相对长度方向的流通速率,即延长其在内腔2的暂留时间,其次,呈波浪状的设置使热气流形成回旋,阻碍其他气流的同时反复对吸热管道3进行热交换。
炉体内腔2腔壁上覆盖有保温层22,保温层22避免炉体内腔2的热气流的热量流失,进一步增加热量利用率,降低煤的使用量。
吸热管道3的外周面上沿圆周依次设置有向吸热管道内凹陷的凹腔34,设置凹腔34使吸热管道与外界的热交换的接触面积增加,且部分热气流会回旋于凹腔34内持续换热,一方面延长换热时长,增加换热效率,另一方面减少吸热管道3内通过的溶液,增加单位体积的溶液吸收的热量,加速加热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联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联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391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热水器
- 下一篇:空调器面板的支撑结构和空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