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鲜茶叶运输筐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33036.9 | 申请日: | 2015-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468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刘汉焱;罗莲凤;梁光志;陈海生;唐利球;陆祖正;冯红钰;周宁;李子平;马仙花;殷富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5D85/50 | 分类号: | B65D85/50;B65D6/08;B65D25/06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杨立华 |
地址: | 532415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茶叶 运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生产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鲜茶叶运输筐。
背景技术
茶树鲜叶是茶树顶端新梢的总称包括芽叶梗。茶树鲜叶是形成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鲜茶叶既是茶园产品,又是茶厂加工的原料,因此,鲜茶叶保鲜是保障茶叶到茶园和茶厂品质的关键。茶叶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鲜叶质量的高低和制茶技术是否合理。鲜叶的质量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内在根据,制茶技术则是茶叶形质转化的外在条件。鲜茶叶运输过程中,鲜叶保鲜是关键工序,鲜茶叶保鲜环节出问题直接影响茶叶品质。鲜茶叶从茶园采摘下来运输到茶厂的一段距离,期间,持续高温及VC的激烈氧化,将严重影响鲜叶的质量,如果鲜叶堆放时间太长,水合物大量消耗,蛋白质就会水解生成氨基酸和酰胺,然后转变成氨气便可闻到腐败气味,说明鲜叶已变质,损失制茶价值,只能弃之做肥料;而且持续高温会使鲜叶在氧气的作用下,将伤口变红,大大影响成品茶的品质。因此,如何做到鲜茶叶保鲜,亟需一种新型鲜茶叶运输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的鲜茶叶运输筐,以克服鲜茶叶运输渥堆导致温度高、红边、腐烂或降级处理造成的经济损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鲜茶叶运输筐,包括筐体与筐盖,筐体内设有网隔,网隔与筐体底面平行。
网隔有多个,相邻网隔间隔5cm。
筐体侧壁设有网隔固定孔,网隔四周设有与网隔固定孔匹配的网隔架。
筐体呈长方体形。
筐体、筐盖和网隔均由竹篾编织而成。
针对实际生产中鲜茶叶运输存在的问题,发明人设计制作了一种鲜茶叶运输筐,包括筐体与筐盖,筐体内设有网隔,网隔与筐体底面平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网隔,减少鲜茶叶堆积量从而减少了施压,保证鲜茶叶在筐体内松散、透气的状态,避免出现因鲜茶叶运输造成的堆压发热发酵变质与机械损伤而产生红变的情况。运输筐整体采用竹篾编织,增加了空气流通,利于透气保鲜,减少异味,而且环保、轻便、经济实用。实际使用表明,应用本实用新型鲜茶叶运输筐运输的鲜茶叶原料没有红变叶、红梗的现象,茶叶色泽青绿,香气悠长,鲜茶叶叶温不高,无劣变。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适合不同原料,不同品种鲜茶叶的运输,极易推广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鲜茶叶运输筐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鲜茶叶运输筐沿长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筐体,2-5网隔固定孔,6网隔架,8筐盖,9第一层网隔,10第二层网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鲜茶叶运输筐,包括筐体1与筐盖8,筐体采用长方体设计,利于空间节约。筐体内设有两个与筐体底面平行的网隔,相邻网隔间隔5cm(第一层网隔距离筐底5cm,第二层网隔距离第一网隔5cm)。筐体侧壁设有网隔固定孔2-5,用于固定网隔,网隔四周设有与网隔固定孔匹配的网隔架6。筐体、筐盖和网隔均由竹篾编织而成。
使用方法
把采摘下来的鲜茶叶放进竹筐体,鲜茶叶放到约4cm处,放置第一层网隔9,把网隔通过网隔固定孔固定在侧壁上,在网隔上摊放鲜茶叶,必须均匀摊放,直至摊放鲜茶叶高约4cm,放置第二层网隔10,同法摊放鲜叶,如有多个网隔依次类推,直至运输筐体装满鲜茶叶,盖好竹筐盖。
实际使用表明,应用本实用新型鲜茶叶运输筐运输的鲜茶叶原料没有红变叶、红梗的现象,茶叶色泽青绿,香气悠长,鲜茶叶叶温不高,无劣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330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临床胶片保存盒
- 下一篇:一种不定量出米的米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