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导管二次插入时防止断桩事故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23596.6 | 申请日: | 2015-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3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志勇 |
主分类号: | E02D5/34 | 分类号: | E02D5/34;E02D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3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导管 二次 入时 防止 事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断桩事故的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导管二次插入时防止断桩事故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桩基成孔主要是循环钻、冲击钻、旋挖钻成孔,因孔深和地下水的原因,这几种成孔工艺多采用泥浆护壁或携渣排渣。因此,在灌注混凝土时,采用导管法使混凝土通过重力和挤压密实浇注水下混凝土,当混凝土坍落度过小,和易性较差,骨料较大,或混凝土离析时,导管容易被堵塞,特别是灌注深度达30-40m以上深度时,堵管和断桩的风险开始增加,发生堵管后,如果直接提出导管,待导管疏通后再插入混凝土面以下时,会将混凝土面沉积的泥浆渣带入混凝土以下,形成泥夹层,造成断桩。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现有难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导管二次插入时防止断桩事故的装置。
一种用于导管二次插入时防止断桩事故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导管和管靴,所述管靴包括锥状前端和筒状后端,所述筒状后端筒身上设有圆状卡口、尾端设有黄油带,所述导管尾端设有与圆状卡口进行卡接的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卡槽为一角带有弧状槽口的方形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管靴所用材质为与桩基相同标号或高于桩身混凝土一个标号的混凝土。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有效解决桩基、地下连续墙等水下混凝土浇注时发生的异常情况,在中断浇注的时候,只要混凝土不初凝,任何时候都可以继续进行浇注,不会造成断桩或返工现象,从而节约成本和工期。
附图说明
图1为导管与管靴分开状态示意图;
图2为导管与管靴合闭状态示意图;
其中,1、锥状前端,2、圆状卡口,3、导管,4、卡槽,5、黄油带。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用于导管二次插入时防止断桩事故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导管3和管靴,所述管靴包括锥状前端1和筒状后端,所述筒状后端筒身上设有圆状卡口2、尾端设有黄油带5,所述导管3尾端设有与圆状卡口2进行卡接的卡槽4,所述卡槽4为一角带有弧状槽口的方形卡槽,所述管靴所用材质为与桩基相同标号或高于桩身混凝土一个标号的混凝土。
实施例:准备好后,将导管内填充适量的新鲜混凝土以调整管内外压力差3插入泥浆液面进入混凝土部分,进入计算好的位置,旋转导管3,使圆状卡口2和卡槽4相对转动,上提导管3,使管靴与导管3脱离,混凝土管靴留在桩体内与柱基浇注混凝土成为整体。混凝土管靴沉入混凝土内部,作为桩基混凝土一部分,不影响桩身混凝土强度和桩身完整性,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成本低,在保证桩基质量又可以继续施工时,同时可以减少经济损失和节省工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志勇,未经徐志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235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上风电钢构重力式风机基础
- 下一篇:一种土木工程组合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