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悬挑脚手架的综合应变监测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420269.5 | 申请日: | 2015-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60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 发明(设计)人: | 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7/16 | 分类号: | G01B7/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饶钱 |
| 地址: | 442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脚手架 综合 应变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监测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用于悬挑脚手架的综合应变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幅增速,大量高层建筑的出现对建筑施工技术方面出现了新的挑战,高层施工中的外架施工技术也在逐步发展和改良中,从悬挑架到整体提升架,施工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目前,对于高层悬挑外架的施工,主要从前期安全验算和评估来确定支架的受力稳定性,比较先进的做法也只是对整体支架进行空间受力和变形分析,近似模拟支架在施工时的应变状态,同时在搭设、使用中对支架的做定期的三维坐标检测。
由于搭设支架的材料多为易压弯的构件,节点部位也基本为绞节点,常用的三维坐标监测技术难以反映出悬挑支架在实际受力状态下的准确形变,尤其有风雨恶劣天气下时更难掌握实际数据,同时,大量的布设检测点给现场的实际测量和数据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而实际上,我国目前每年因支架坍塌造成事故在工程建设事故中一直占有较高的比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对支架在使用时的应变变形监测,错失了支架从受力、应变达到临界状态到失稳坍塌的宝贵的加固和撤离时间,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悬挑脚手架的综合应变监测系统,旨在改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适用于悬挑脚手架的综合应变监测系统,用于监测安装在悬挑型钢梁上的悬挑脚手架的应变以及受力状态,所述悬挑型钢梁安装在混凝土墙板上,包括静态应变仪、应变片以及至少两个压力应变计,所述应变片设置于悬挑型钢梁靠近混凝土墙板的位置,所述至少两个压力应变计从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于混凝土墙板与悬挑脚手架之间,所述压力应变计的两端分别与混凝土墙板和悬挑脚手架连接,所述应变片通过应变片导线与所述静态应变仪连接,所述至少两个压力应变计依次连接且与所述静态应变仪通过应变计导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悬挑型钢梁为工字钢,所述应变片设置于悬挑型钢梁的上翼缘的底部。
由于竖向受荷在悬挑型钢梁靠近混凝土墙板的位置产生了较大的弯矩,致使悬挑型钢梁的上翼缘产生横向的应变,将应变片设置于悬挑型钢梁的上翼缘的底部,能够更好地检测此处的应力及应变状态,从而更好地监测整个悬挑脚手架竖向受力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应变计为2-16个,且从上至下依次均匀间隔设置。
通过设置2-16个压力应变计,使监测点增多,能够对多个部位同时进行监测和实时分析,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悬挑脚手架的应变以及受力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应变计为3个,分别设置于对应于混凝土墙板的上部、中部以及下部的位置。
采用3个压力应变计,能够达到精确监测的目的,同时节约了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应变计和所述应变片设置于所述悬挑脚手架的同一纵断面上,并形成一个监测单元。
将压力应变计和应变片设置于同一纵断面,能够更加精确的反映出悬挑脚手架的应变以及受力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监测单元为多个,分别设置于所述悬挑脚手架的多个纵断面上。
在多个纵断面上分别设置监测单元,并且布设越密集,反映出悬挑脚手架的空间受力越完整,对监测越有利。
进一步地,所述悬挑脚手架通过所述压力应变计与所述混凝土墙板拉结。
采用拉结,能够更好地将悬挑脚手架和混凝土墙板连接,并且在悬挑脚手架受力产生应变时,能够更好地将力传递给压力应变计,提高监测的效果。
进一步地,还包括PC终端,所述静态应变仪上设置有数据输出接口,所述PC终端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数据输出接口连接。
静态应变仪得到的监测数据通过信号线传输至PC终端,通过PC终端对静态应变仪的监测,能够实时看到各应力随时间变化的波形,便于用户对监测数据进行监测分析。
进一步地,还包括报警器,所述报警器与所述静态应变仪连接。当静态应变仪的监测结果反映出悬挑脚手架有较大的倾覆危险时,信号传递给报警器进行报警,从而能够进行安全预警。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应变计的两端通过拉杆分别与混凝土墙板和悬挑脚手架连接。通过设置拉杆,能够很好地传递力,以便压力应变计监测悬挑脚手架的受力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202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