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17221.9 | 申请日: | 2015-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006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李聪;宋树森;吕兆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焦烨鋆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悬置 用解耦盘 膜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液压悬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解耦膜卡接在上下解耦盘之间并用于液压悬置中,而液压悬置工作时,解耦膜会在上下解耦盘内来回运动,会撞击到上下解耦盘,而在液压悬置的特定工况下,会产生异响。特别是在汽车过减速带或者绳索路等不平路面时,由于受到颠簸,液压悬置会产生较大位移,从而增加了解耦膜撞击上下解耦盘的运动强度,进而使得液压悬置产生较大异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降低了撞击强度,消除了撞击异响的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结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结构,包括上解耦盘、下解耦盘和解耦膜,所述上解耦盘上设有上固定槽,所述下解耦盘上设有下固定槽,所述解耦膜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槽和所述下固定槽之间;所述上固定槽的中心设有上镂空部,所述下固定槽的中心设有下镂空部,所述下镂空部内设有缓冲部。
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结构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所述解耦膜包括设置在外周的固定部和设置在中心的中心部,所述中心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中心部的厚度。
所述固定部的内部设有环形的金属骨架。
所述缓冲部通过连接臂与所述下镂空部的内壁相抵,所述缓冲部的中心设有向上凸起的凸点,所述凸点与所述解耦膜可解除式接触。
所述连接臂至少为四个,每个所述连接臂均匀设置在所述缓冲部的外周。
所述凸点至少为四个,所述凸点规则分布在所述缓冲部上。
所述上固定槽的外侧周围和所述下固定槽的外侧周围均设有向下凹进的环形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结构,包括上解耦盘、下解耦盘和解耦膜,所述上解耦盘上设有上固定槽,所述下解耦盘上设有下固定槽,所述解耦膜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槽和所述下固定槽之间;所述上固定槽的中心设有上镂空部,所述下固定槽的中心设有下镂空部,所述下镂空部内设有缓冲部。这样,将解耦膜固定在上固定槽和下固定槽后,在解耦膜受到外运动的作用而向上或向下运动时,由于上解耦盘的中心设有上镂空部,减少了解耦膜与上解耦盘的撞击,避免了撞击异响。同时,由于下解耦盘设有缓冲部可以对解耦膜与下解耦盘的撞击起到缓冲作用,降低了撞击强度,并且,下镂空部的设置减少了解耦膜与下解耦盘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少了解耦膜与下解耦盘的撞击强度,降低了撞击异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结构的上解耦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结构的下解耦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结构的解耦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结构的沿A-A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号说明
1…上解耦盘2…下解耦盘3…解耦膜4…上固定槽5…下固定槽6…上镂空部7…下镂空部8…缓冲部9…连接臂10…固定部11…连接部12…中心部13…金属骨架14…凸点15…环形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液压悬置用解耦盘及解耦膜3结构,包括上解耦盘1、下解耦盘2和解耦膜3,所述上解耦盘1上设有上固定槽4,所述下解耦盘2上设有下固定槽5,所述解耦膜3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槽4和所述下固定槽5之间;所述上固定槽4的中心设有上镂空部6,所述下固定槽5的中心设有下镂空部7,所述下镂空部7内设有缓冲部8。这样,将解耦膜3固定在上固定槽4和下固定槽5后,在解耦膜3受到外运动的作用而向上或向下运动时,由于上解耦盘1的中心设有上镂空部6,减少了解耦膜3与上解耦盘1的撞击,避免了撞击异响。同时,由于下解耦盘2设有缓冲部8可以对解耦膜3与下解耦盘2的撞击起到缓冲作用,降低了撞击强度,并且,下镂空部7的设置减少了解耦膜3与下解耦盘2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少了解耦膜3与下解耦盘2的撞击强度,降低了撞击异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172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