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即热型热水器超导加热体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408447.2 | 申请日: | 2015-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397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04 |
| 发明(设计)人: | 沈治国;沈治华;冯胜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德凌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H1/16 | 分类号: | F24H1/16;F24H9/18;F24H9/00 |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赵卫康 |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即热型 热水器 超导 加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即热型热水器,尤其涉及一种即热型热水器超导加热体。
背景技术
目前在即热式电热水器产品的发热体一般采用石英晶体管和金属发热体两种:石英晶体管整体的水电分离效果不错,成本也不高,但导热效果差容易发生爆炸、干烧、功率衰减等情况。采用紫铜管的发热体,虽然安全和导热性能比石英晶体管好,但也存在结水垢、漏电等安全隐患。
另外,目前大多数即热式电热水器产品发热体长度不够,一般在20公分左右,加热面积太小,若要达到适合洗浴的42度热水,热水量又要在每分钟3升以上。传统的即热式电热水器产品只能加大用电功率,传统的即热式电热水器最小的用电功率都不小于7.5KW,大部分在8KW和9KW。即使这样的用电功率,目前大部分中国即热式电热水器产品的出水量仅在2.5升左右,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舒适沐浴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热型热水器超导加热体,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即热型热水器超导加热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呈螺旋状且在轴向中部形成有套接空间的钢制水管、套接于所述套接空间中的电加热体、与所述钢制水管一体压铸成形的铝制外壳;所述电加热体两端的电极露出所述铝制外壳外。所述钢制水管螺旋状缠绕在所述电加热体外表面,大大提高了加热面积,从而提高了加热效率。电加热体将热量辐射至铝制外壳,由于铝制外壳与钢制水管是压铸一体成形,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
作为优选,所述钢制水管的相邻每圈管道之间紧密贴合。使得所述套接空间的密闭性高、散热小;同样体积的密闭空间对应的所述钢制水管长度较长;相邻的每圈管道之间还可以进行热传递,加热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
作为优选,所述电加热体由至少两根发热管并排连接组成。所述电加热体成排状放置在所述钢制水管内部,加热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发热管包括保护管、设置在所述保护管内的加热丝、设置在所述保护管和所述加热丝之间的导热绝缘层。
作为优选,所述钢制水管为不锈钢一次成型管。承压能力更好并且不会有漏水情况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钢制水管设置进水缓冲段。缓解了进入所述钢制水管内的水流压力,提高所述钢制水管的承压能力更高。水流以相对平稳的速度进入所述钢制水管内,有利于加热均匀。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即热型热水器超导加热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钢制水管和铝制外壳压铸一体成形,电加热体放置在钢制水管螺旋绕制的套接空间内。电加热体将热量辐射至铝制外壳,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铝制外壳将热量传递给钢制水管。实现了钢制水管全方位的均匀加热的同时也实现了水电隔离。热量快速传递到水中,发热体表面温度低、散热少、热效率高。水温加热均匀,不产生水垢。
附图说明
图1 为一种即热型热水器超导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一种钢制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即热型热水器超导加热体,包括呈螺旋状且在轴向中部形成有套接空间1的钢制水管2、套接于套接空间1中的电加热体3、与钢制水管2一体压铸成形的铝制外壳4。电加热体3两端的电极露出铝制外壳4外。
钢制水管2为不锈钢一次成型管,相邻每圈管道之间紧密贴合。钢制水管2设置进水缓冲段21。
电加热体3由至少两根发热管31并排连接组成。发热管31包括保护管311、设置在保护管内的加热丝312、设置在保护管311和加热丝312之间的导热绝缘层313。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德凌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德凌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084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