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曲面自适应压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07683.2 | 申请日: | 2015-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33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杜兆才;王健;姚艳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Q3/08 | 分类号: | B23Q3/08;B23Q17/24;B23Q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韩嫚嫚 |
地址: | 10002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曲面 自适应 压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压紧装置,尤其有关于一种机械加工技术领域中的曲面自适应压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飞机壁板装配时,需要将飞机蒙皮与肋、长桁等零部件制孔、锪窝、铆接。首先将骨架安装到型架上,再将蒙皮与骨架贴合;然后,利用安装在制孔末端执行器、铆接末端执行器上的压紧装置,将蒙皮与骨架压紧后,用制孔末端执行器和铆接末端执行器测量法向、制孔、锪窝、送钉、铆接。由于蒙皮的厚度通常为1.5mm左右,且面积较大,所以刚度较低,骨架也属于弱刚体,当压紧时,蒙皮和骨架承受压紧力,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变形;制孔、锪窝、铆接过程中的加工力一方面会导致蒙皮和骨架变形,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末端执行器及相应工作平台受力变形,当末端执行器安装在工业机器人末端时,这种变形更加显著。上述几种变形因素导致蒙皮和骨架无法可靠地压紧,会影响制孔、锪窝质量,蒙皮和骨架之间也容易夹杂切屑或产生缝隙,进而影响铆接质量。
国内在蒙皮与肋、长桁等零部件制孔、锪窝、铆接方面大多采用手工方式,目测制孔区域的法向或借助于钻模板控制制孔的法向,效果不理想;手动制孔、锪窝、铆接时,无法施加稳定、可靠的压紧力,切屑容易在蒙皮和骨架之间夹杂,还需要将蒙皮和骨架分离,以便清理切屑,重新贴合时,容易产生定位误差;因变形导致产品与设备之间的位置不准确,实际锪窝深度可能与所需锪窝深度不符,铆钉也可能顶不到位。上述各种因素影响了制孔、锪窝、铆接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曲面自适应压紧装置,用于壁板制孔、锪窝、铆接过程中的压紧,可实现压紧过程中的压力调整、位移自动补偿,从而提高制孔、锪窝、铆接质量,降低控制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曲面自适应压紧装置,所述曲面自适应压紧装置包括:
底座,其上可水平移动地连接有压紧台,所述压紧台的前端连接有压紧调整盖;
多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压紧台的上端两侧;
光栅尺组件,其连接在所述压紧台的底部一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上连接有气缸,所述压紧台连接在所述气缸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紧台包括支架及连接在所述支架上端的压紧块,所述支架可水平移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光栅尺组件连接在所述支架上,多个所述激光测距传感器连接在所述压紧块的两侧,所述压紧调整盖连接在所述压紧块的前端。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紧块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传感器支架,多个所述激光测距传感器连接在所述传感器支架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激光测距传感器为四个,每个所述传感器支架上连接有两个所述激光测距传感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的一侧连接有光栅尺支架,所述光栅尺组件连接在所述光栅尺支架的下端。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紧调整盖的前端连接有压紧胶垫。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紧调整盖上开设有钻具孔,所述钻具孔的轴线与所述压紧台的移动方向平行设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紧台上开设有吸屑孔,所述吸屑孔与所述钻具孔垂直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曲面自适应压紧装置的特点及优点是:该曲面自适应压紧装置通过多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可实现曲面工件的孔位法向测量,并通过光栅尺组件实现压紧位移的实时检测;另外,开设在压紧台上的钻具孔和吸屑孔,可以实现工具压紧时的钻孔和钻孔时的真空吸屑;再有,通过气缸的驱动可实现压紧台对曲面工件的压紧力实时调整及压紧位移自动补偿等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曲面自适应压紧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曲面自适应压紧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曲面自适应压紧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曲面自适应压紧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076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圆外轮廓多曲面快速对中夹具
- 下一篇:一种定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