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手动发电馈能式电钻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04453.0 | 申请日: | 2015-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003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14 |
发明(设计)人: | 任金波;施火结;张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B45/02 | 分类号: | B23B45/02;B23B45/06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动 发电 馈能式 电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手动发电馈能式电钻。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钻钻孔时,钻头在钻头电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从而实现自动电动打孔。但是对于野外户外作业,需要携带蓄电池,对于长途跋涉来说并不实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可手动发电馈能式电钻及其使用方法,实现可手动发电进行钻孔。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可手动发电馈能式电钻,包括一变螺距的螺旋钻头,所述螺旋钻头经一馈能装置驱动,所述馈能装置包括一封闭式壳体,所述壳体内中部沿轴向设有一非导磁轴,所述非导磁轴周侧从上至下设有至少八个永磁铁采用Halbach阵列充磁,所述永磁铁外侧从上之下绕设有若干线圈,所述线圈与一蓄电池板连接且嵌设于所述壳体内周侧,所述蓄电池板固定于所述壳体两端部内;所述非导磁轴的一端与所述螺旋钻头的端部螺纹连接且经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与所述非导磁轴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传动轴上套设有至少两个锥齿轮,所述锥齿轮旁侧啮合有一伞齿轮;还包括一用于支撑所述伞齿轮的立杆,所述传动轴穿设于所述立杆,所述立杆上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伞齿轮套设在轴承上。
进一步的,所述伞齿轮的端面上还偏心设置有用于转动伞齿轮的手柄。
进一步的,所述永磁铁和线圈之间还设有气隙。
进一步的,所述非导磁轴采用铝合金或钛合金材料的高强度非导磁材料,所述永磁铁采用稀土永磁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钻头的基体侧面为弧线形,螺旋钻头外周侧沿长度方向设有呈螺旋状排列的刀片。
进一步的,所述立杆一端固定在所述传动轴上,另一端还向下延伸设有一便于工作人员操作的握柄且与所述握柄端部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手动发电馈能式电钻,不仅结构简单,通过手动驱动伞齿轮带动锥齿轮加速,从而通过所述传动轴驱动馈能装置中的非导磁轴,从而带动螺旋钻头旋转实现手动钻孔,馈能装置还能实现手动发电馈能,在需要的时候利用储存的电能进行电动钻孔,而且该电钻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并且主要用于野外对山体或地面钻孔。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E-E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非导磁轴与永磁铁配合示意图。
图中:1- 螺旋钻头;2-馈能装置;20-壳体;21-非导磁轴;22-永磁铁;23-线圈;24-蓄电池板;25-气隙;3-立杆;4-传动轴;5-伞齿轮;6-锥齿轮;7-手柄;8-轴承;9-握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手动发电馈能式电钻,包括一变螺距的螺旋钻头1,所述螺旋钻头1经一馈能装置2驱动,所述馈能装置2包括一封闭式壳体20,所述壳体20内中部沿轴向设有一非导磁轴21,所述非导磁轴21周侧从上至下设有至少八个永磁铁22采用Halbach阵列充磁,所述永磁铁22外侧从上之下绕设有若干线圈23,所述线圈23与一蓄电池板24连接且嵌设于所述壳体20内周侧,所述蓄电池板24固定于所述壳体20两端部内;所述非导磁轴21的一端与所述螺旋钻头1的端部螺纹连接且经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传动轴4,所述传动轴4与所述非导磁轴21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传动轴4上套设有至少两个锥齿轮6,所述锥齿轮6旁侧啮合有一伞齿轮5;还包括一用于支撑所述伞齿轮5的立杆3,所述传动轴4穿设于所述立杆3,所述立杆3上固定连接有轴承8,所述伞齿轮5套设在轴承8上。
从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有益效果在于:采用halbach阵列结构充磁具有良好的磁屏蔽作用,能减小馈能装置2的体积,减轻重量,降低转动惯量,并能够提供较高气隙磁密,有利于提高馈能装置2的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提升馈能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伞齿轮5的端面上还偏心设置有用于转动伞齿轮5的手柄7。通过所述手柄7方便作业人员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永磁铁22和线圈23之间还设有气隙25。通过所述气隙25,便于所述永磁铁22在所述线圈23中间旋转,使得线圈23切割磁感线产生电动势,从而产生电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044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左、右托架翻转钻孔模
- 下一篇:楔式动力卡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