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86871.1 | 申请日: | 201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162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发明(设计)人: | 赵继勇;严成斌;贺双喜;祁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20/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形 直径 引水 隧洞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结构,属于隧洞支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水电水利等工程建设中包含有大量引水隧洞施工,引水隧洞部分洞段有时将不可避免地布置在破碎、软弱岩层不良地质段中,特别是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软弱岩层洞段进行施工过程中,其开挖处理非常困难,塌方问题较为突出,而且经常会出现反复塌方反复处理的情况,往往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既增加了工程投资又延误了工程工期。项目存在前期开挖施工期及运行期安全运行的危险,目前所采用处理措施主要为采取超前支护或注浆加固等措施,具体采用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或小管棚+钢拱架、超前全断面帷幕注浆等等措施。上述方法对于小断面软弱岩层隧洞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大直径断面引水隧洞处理不理想,方法不具系统性,且没有较强的针对性,经济性较差,也没有结合开挖施工期隧洞自身稳定的初期支护及永久运行期受内水压力永久衬砌等条件综合考虑。因此,需要一种便于安全快捷地处理软弱岩层洞段的技术措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结构,以解决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通过破碎、软弱岩层等不良地质段时的技术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结构为,该结构包括穿越不良地质的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引水隧洞上部240度范围内外围设有初期支护;初期支护包括经锚杆固定在不良地质工作面的挂网钢筋,挂网钢筋内侧设有钢格栅拱架,挂网钢筋和钢格栅拱架上喷有混凝土喷涂层。
前述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结构中,所述锚杆沿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圆周按放射状布置;同时沿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长度交错均布。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软弱岩层不良地段的技术处理,不仅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难度,施工方法实用可行、先进合理、高效,且提高了施工的速度,并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保证了施工的顺利和后期引水隧洞运行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1-混凝土喷涂层,2-挂网钢筋,3-钢格栅拱架,4-锚杆,5-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本实用新型是根据下述的一种引水隧洞不良地质洞段处理方法所构建的,如图1所示,该方法是结合圆形隧洞自身的自稳情况,采取初期支护加二次衬砌的措施,防止软弱岩层带塌方事故的发生,以解决引水隧洞的运行安全。初期支护采用分层或分块的开挖方式,分层或分块的综合进尺不大于2m;每开挖一部分马上对开挖部分进行混凝土初喷,在初喷混凝土的基础上,再进行锚杆、挂网、钢格栅拱架及复喷混凝土的操作,以加强作业面安全与围岩稳定。
初期支护采用强度高的钢结构与喷混凝土加强支护;支护所用锚杆选用全长固结型锚杆或可施加注浆压力的注浆自钻式锚杆;支护所用喷混凝土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或纤维混凝土替代现有的素混凝土;通过锚杆、喷混凝土结构物的联合作用,改善围岩的自承能力,使围岩的收敛变形趋于稳定。二次衬砌是在初期支护的基础上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二次衬砌,钢筋混凝土厚度大于1m;由二次衬砌构成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
根据上述方法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结构为,该结构包括穿越不良地质的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5,引水隧洞5上部240度范围内外围设有初期支护;初期支护包括经锚杆4固定在不良地质工作面的挂网钢筋2,挂网钢筋2内侧设有钢格栅拱架3,挂网钢筋2和钢格栅拱架3上喷有混凝土喷涂层1。锚杆4沿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5圆周按放射状布置;同时沿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5长度交错均布。
实施例
具体实施可参考图1,为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是这样解决的: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可能遇到的软弱岩层不良地质情况,结合水电水利工程引水隧道工程特点及其它类似工程经验,提出圆形大直径引水隧洞软弱岩层不良地质段处理措施,该措施按以下步骤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868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