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料位报警和控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384084.3 | 申请日: | 2015-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64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 发明(设计)人: | 王鑫;闫淑梅;孙成勋;朱宝余;孙冬冬;李光日;赖云飞;曲艺;李红彦;徐华雷;刘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F23K3/00 | 分类号: | F23K3/00;F23N1/00 |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 22206 | 代理人: | 李晓莉 |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报警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保护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新型料位报警和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主要以原煤为发电燃料,大多数电厂锅炉都采用煤粉向锅炉供料。燃煤锅炉普遍存在下列问题:1、灰固结在灰斗上,导致灰斗出灰不力;2、灰斗料位过高,直接和阴极线接触,使电场无法投运,失去除尘作用;3、由于前级电场失去功用,后续电场发挥前级电场作用,后级电场灰斗料位急速升高每级电场除尘效率在80%以上,即后级电场灰斗沉积效率高于原始的4倍,此时若后级灰斗出灰不力,极易导致料位过高而使阴极接地,继而电场继续失效,最后导致除尘器完全失效;4,灰斗料位过高,给除尘器安全带来极大隐患,甚至发生坍塌;5、高温粉尘被收入灰斗后,如果不能及时排出,粉尘会长期蓄积在灰斗里造成灰斗内温度不断升高,滤袋长期在高温烘烤下就会变脆、变硬,严重时则会烧毁,尤其是粉尘中含有的易燃物质,会在灰斗内燃烧,从而烧毁滤袋。
目前,国内、国外使用及销售的料位报警装置由于直接与物料接触造成设备的严重磨损从而降低了使用寿命,另外物料容易粘在料位测量传感器表面,造成料位假报警。
因此现有技术当中亟需要一种新型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料位报警和控制装置用来解决目前燃煤锅炉由于料位过高导致的各种故障,而目前,国内、国外使用及销售的料位报警装置由于直接与物料接触造成设备的严重磨损从而降低了使用寿命,另外物料容易粘在料位测量传感器表面,造成料位假报警等技术问题。
一种新型料位报警和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料斗、手动插板门、方形异径管接头、挠性接头、气动圆顶阀、取样截止阀Ⅰ、取样管、取样截止阀Ⅱ、压力变送器、报警仪、信号控制器,所述料斗为漏斗结构,料斗的侧壁设置有通孔,料斗的下部与手动插板门固定连接;所述手动插板门的下部通过输料管与方形异径管接头固定连接;所述方形异径管接头的下部通过输料管与挠性接头固定连接;所述挠性接头的下部通过输料管与气动圆顶阀固定连接;所述取样截止阀Ⅰ通过导管与料斗侧壁的通孔固定连接;所述取样管为90°弯头管,取样管的一端与取样截止阀Ⅰ固定连接,取样管的另一端与取样截止阀Ⅱ固定连接;所述取样截止阀Ⅱ位于取样截止阀Ⅰ的上方;所述压力变送器通过导管与取样截止阀Ⅱ固定连接,压力变送器通过数据线与报警仪连接;所述报警仪通过数据线与信号控制器连接;所述信号控制器通过数据线与气动圆顶阀连接。
所述的压力变送器的量程为-10KPa~10KPa。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料位报警装置,包括取样截止阀Ⅰ、取样管、取样截止阀Ⅱ、压力变送器、报警仪、信号控制器,取样管为90°弯头管,一端通过取样截止阀Ⅰ与料斗相连,另一端通过取样截止阀Ⅱ安装压力变送器,且方向垂直地面向上,用此种构造取代传统的料位测量传感器,保证了压力变送器不直接与物料接触,一方面避免物料对压力变送器的磨损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避免物料粘在压力变送器表面造成料位假报警提高料位报警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报警仪发送的给信号控制器的信号来控制气动圆顶阀的开启和关闭,保证了料位不会超高,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当料位超高故障发生时,报警仪发出声光报警,以便维修人员能尽快发现,并进行检修,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料位报警和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料位报警和控制装置的操作方法流程框图。
图中1-料斗、2-手动插板门、3-方形异径管接头、4-挠性接头、5-气动圆顶阀、6-取样截止阀Ⅰ、7-取样管、8-取样截止阀Ⅱ、9-压力变送器、10-报警仪、11-信号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840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