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隔液网的油气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83742.7 | 申请日: | 2015-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676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戴文育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文育 |
主分类号: | B01D19/00 | 分类号: | B01D19/00;B01D5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331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隔液网 油气 分离器 | ||
1.一种具有隔液网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分离器主体和支腿(2),分离器主体设置在支腿(2)上部,其特征于:在分离器主体上部设置有出气部,在分离器主体侧部设置有进油部,在分离器主体下部设置有出油部,在分离器主体内部设置有分离装置;所述分离器主体包括筒体(1-1)、上封头(1-2)和下封头(1-3),上封头(1-2)和下封头(1-3)分别设置在筒体(1-1)的上部和下部并与筒体(1-1)密封连接;所述分离装置包括上伞帽(6-1)、中伞帽(6-2)和下伞帽(6-3),上伞帽(6-1)和中伞帽(6-2)通过连接支撑杆(6-4)进行连接,中伞帽(6-2)和下伞帽(6-3)之间留有供进油部插入的间隙,在中伞帽(6-2)和下伞帽(6-3)的下部边缘设置有固定支架(6-5),固定支架(6-5)固定在筒体(1-1)内壁上,所述中伞帽(6-2)的上部设置有引气孔,在中伞帽(6-2)内设置有第一隔液网,在上伞帽(6-1)内表面和外表面,以及中伞帽(6-2)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呈发散状引流槽,在上封头(1-2)内,且位于上伞帽上部设置有第二隔液网;所述第一隔液网和第二隔液网均由第一滤板(7-1)、第二滤板(7-2)和丝网(7-3)组成,第一滤板(7-1)和第二滤板(7-2)分别设置在丝网(7-3)的上下两侧,在第一滤板(7-1)上均布有喇叭形过气孔,在第二滤板(7-2)上倾斜设置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挡条;所述丝网(7-3)由不锈钢纤维织物、铜纤维织物、铁纤维织物、钛纤维织物、尼龙纤维织物、腈纶纤维织物或涤纶纤维织物其中一项或几项混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隔液网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于:在下伞帽(6-3)的上表面设置有发散状引流槽,在下伞帽(6-3)下部设置有若干根高效分离杆和控制盒(6-7),高效分离杆的前部设置在引流槽下方,高效分离杆的尾部向内倾斜呈收敛状深入到控制盒(6-7)内,在筒体内且位于高效分离杆的外侧设置有挡液板(6-8),挡液板(6-8)下部设置有集油管(6-9);所述高效分离杆包括分离杆杆身(6-6-1),在分离杆杆身(6-6-1)上间隔设置有至少四组甩液片(6-6-2),每组甩液片(6-6-2)均由至少三个耳板和叶片组成,三个耳板环形固定在分离杆杆身(6-6-1)上,叶片铰接在耳板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隔液网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于:所述进油部包括进油管、进油法兰(4-2)和进油支撑(4-3),进油法兰(4-2)固定在进油管前端,进油管末端深入到分离装置内,进油支撑(4-3)固定在筒体(1-1)外侧和进油管管壁之间;所述进油管包括内螺纹管(4-1-1)、进油堵板(4-1-2)和螺旋扩散管(4-1-3),进油堵板(4-1-2)设置在内螺纹管(4-1-1)末端,螺旋扩散管(4-1-3)设置在内螺纹管(4-1-1)后部下侧,在螺旋扩散管(4-1-3)内部设置有初效分离杆,所述初效分离包括微电机马达(4-4-1)、转轴(4-4-2)和至少两组浆叶(4-4-3),微电机马达(4-4-1)设置在螺旋扩散管(4-1-3)外侧,微电机马达(4-4-1)的输出轴与转轴(4-4-2)相连接,两组浆叶(4-4-3)上下设置在转轴(4-4-2)上;所述每组浆叶均由至少三个耳板和叶片组成,三个耳板环形固定在转轴(4-4-2)上,叶片铰接在耳板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隔液网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于:所述出油部包括隔液腔隔板(5-1)、出油管(5-2)和出油补强圈(5-3),隔液腔隔板(5-1)设置在下封头(1-3)内部,出油管(5-2)一端与隔液腔隔板(5-1)相连接,出油管(5-2)的另一端伸出到下封头(1-3)外部,出油补强圈(5-3)设置在下封头(1-3)外侧与出油管的管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隔液网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于:所述出气部包括出气管(3-1)、第一出气支管(3-2)、第二出气支管(3-3)、出气补强圈(3-4)和出气堵板(3-5),出气管(3-1)设置在上封头(1-2)上部,出气堵板(3-5)设置在出气管(3-1)末端,第一出气支管(3-2)和第二出气支管(3-3)分别设置在出气管(3-1)的左右两侧,第一出气支管(3-2)与安全阀连接,第二出气支管(3-3)与出气法兰(3-6)相连接,出气补强圈(3-4)设置在上封头(1-2)外侧与出气管的管壁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文育,未经戴文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8374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