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温控的电暖气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69276.7 | 申请日: | 2015-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87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冯冠平;朱惠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冠平;朱惠忠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F24D19/10;F24D19/00;H05B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煦润律师事务所 11522 | 代理人: | 朱栎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温控 电暖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直流电加热的电暖气,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石墨烯加热作为加热元件的受控电暖气。
背景技术
冬季室内取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一个现实问题,在中部和南部地区没有集中供暖的地区,家庭自助供暖经常会用到。取暖方式有自装燃气锅炉、电热油汀以及空调等。自装燃气锅炉涉及较大的工程,不很方便。空调和电热油汀是自主取暖的主要方式,其中电热油汀使用比例更高。电热油汀的缺点是散热面积小,热效率不高,需要将内部的导热油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来获得所需要的取暖效果。这里隐含着泄露烫伤的危险。此外,这两种电取暖方式都是用交流市电供电,非安全电压,安规要求严格。
中国专利CN201320660203公开了一种碳纤维超导电暖挂画,用铜板画作为散热器,紧贴碳纤维导热板,对碳纤维导热板通电加热,再通过铜画板辐射热量出去。还设计了中空的画框,内充超导液提升散热效果。这一方案相对电热油汀,可实现低温取暖,安全性比较好,但是结构比较复杂,成本也不会低。
在直流安全电压加热技术方面有金属电热丝网膜、金属箔型电热膜、厚膜电热膜以及碳纤维电热膜等。由于这些电热元件的内阻偏高,一般都需要都需要加比较高的电压,而电热丝盘绕的加热方式,也存在发热面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以使用更低电压,甚至低至1.5V的干电池也可以工作的智能温控的电暖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具体实现:
一种智能温控的电暖气,电加热膜层固定于框内,包括温度控制模块和温度传感器,以对加热温度进行控制;所述电加热膜层由一个低电压透明电热膜构成,或由多个低电压透明电热膜通过导线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构成,最终通过温度控制模块与电源电连接;低电压透明电热膜通入低压直流电后,对外产生热辐射,实现电暖气功能。一般来说,这种热辐射为红外热辐射。
优选的,所述电暖气还设置有表面装饰层和背部覆盖保护层,电加热膜层位于表面装饰层和背部覆盖保护层中间,表面装饰层、中间电加热膜层和背部覆盖保护层被画框框住。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中间电加热膜层与表面装饰层之间或中间电加热膜层与背部覆盖保护层之间设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由填充于中间电加热膜层与表面装饰层之间或中间电加热膜层与背部覆盖保护层之间的导热胶质或导热脂质构成。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热层的材料为导热硅脂。
表面装饰层采用散热性好的材料,比如金属材料。
优选的,所述低电压透明电热膜,包括透明基材、透明导电层、电极;电极由汇流条和内电极构成,内电极由汇流条相向延伸形成叉指电极;汇流条接电源的正极或负极,使得两相邻的内电极极性相反,通电时正极汇流条提供的电流由各正极内电极流入对应负极内电极最终全部汇入负极汇流条;电极位于透明导电层上且与透明导电层电接触;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低电压透明电热膜可以在透明导电层两面分别设置正、负两套电极,这两套电极的内电极错开一定距离,即正、负叉指电极分别置于透明导电层两侧,形成被透明导电层隔开的叉指电极,保证电流均匀通过透明导电层,这样可进一步保证加热的均匀性。
透明导电层的材料包含但不限于石墨烯、碳纳米管、ITO、FTO、AZO等;优选地,电极材料包含但不限于银、银浆、铜、铜浆、铝、ITO、石墨烯等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优选地,电极可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其中,更优选的电极材料为石墨烯;最佳电极材料为铜箔;优选地,电极被形成于透明导电层上;优选地,电极位于石墨烯层上且与石墨烯层一体形成;优选地,电极可形成于透明基材与透明导电层之间;优选地,透明基材可为玻璃或聚合物,透明基材包含但不限于PET、PVC、PE、PC等薄膜;更优选地,聚合物可为:PET,PMMA,PVDF,PANI,或者其组合物;优选地,所述透明导电层为单层或多层石墨烯,最佳优选单层石墨烯;
进一步优选的,石墨烯层可使用掺杂剂;更优选地,掺杂剂可为无机/有机掺杂剂;优选地,可在电极和石墨烯层上覆盖保护层;更优选地,保护层可采用柔性透明材料;优选地,透明覆盖层的材料包含但不限于PET、PVC、PE、PC等薄膜。
优选的,所述内电极为直线形、波浪形或锯齿形,所述汇流条和内电极组成的图案形状根据电热膜的形状和应用需求,可呈直线形、曲线形,也可围成圆形、椭圆形或任意形状。
优选的,透明电热膜最终升温温度、起始温度、供电电压、两内电极间距和透明导电层的方块电阻符合如下公式:
T=kU2/d2R+t(1)
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冠平;朱惠忠,未经冯冠平;朱惠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692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