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型纯电动乘用车充电机的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59876.5 | 申请日: | 2015-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262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8 |
发明(设计)人: | 袁鹏文;鲍文光;栾英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新大洋电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B60K11/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2763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电动 乘用车 充电机 布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型纯电动乘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型纯电动乘用车充电机的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纯电动汽车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电动车的性能要求也日益苛刻。优越的续驶里程和充电时间就是其中两项重要参数。正因为这两项参数的影响,充电机的体积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如图1所示,传统的充电机布置方式是将充电机布置在前机舱,这样充电机与充电口盖的距离长,需要较长的充电线束。该线束为Φ20左右的铜线,价格昂贵,同时,充电过程中能量损耗过大。并且,微型纯电动车前机舱空间较小,电器元件较多,线束复杂,如果将充电机布置到前机舱,占用较大空间,还不利于车型升级换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微型纯电动乘用车充电机的布置结构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微型纯电动乘用车充电机的布置结构,包括充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机固定设置于车身后地板、后桥和后减振器之间形成的空间内。
所述的一种微型纯电动乘用车充电机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机固定设置于车身后地板的下方、后桥的上方以及后减振器之间。
所述的一种微型纯电动乘用车充电机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机包括保护壳、设置在保护壳中的一组风扇以及设置在保护壳中的充电机本体。
上述的一种微型纯电动乘用车充电机的布置结构,设计合理,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充电机移到车身后部,增加了前机舱的空间,减轻了前机舱的布置压力;2、将充电机移到车身后部,有利于充电机的通风散热;3、将充电机移到车身后部,增加了整车后轴的配重,有利于前后轴荷的分配;4、将充电机移到车身后部,充电机与充电接口的距离更近,缩短充电线路,减少能源损耗,降低生产成本;5、线束从充电机直接通向车身底部的动力电池,使线束布置更加合理,充电线速缩短五分之一,大大降低了成本;6、保护壳中设置一组风扇,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充电机设置在前机舱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充电机设置在车身后地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充电机设置在车身后地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充电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充电机;101-保护壳;102-风扇;103-充电机本体;2-车身后地板;3-后桥;4-后减振器;5-充电线束;6-充电口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2和3所示,一种微型纯电动乘用车充电机的布置结构包括充电机1,充电机1固定设置于车身后地板2、后桥3和后减振器4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具体是设置于车身后地板2的下方、后桥3的上方以及后减振器4之间。采用上述结构,不仅增加了前机舱的空间,而且减少了充电机1与充电口盖6之间的充电线束5的长度。
如图4所示,充电机1包括保护壳101、设置在保护壳101中的一组风扇102以及设置在保护壳101中的充电机本体103。保护壳101的设置起到保护充电机本体103本体,风扇102的设置提高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及图中所示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新大洋电动车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新大洋电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598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仪表的玻璃和前框的连接结构
- 下一篇:汽车车门外水切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