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折叠把手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53176.5 | 申请日: | 2015-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757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孙维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麦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1/16 | 分类号: | B62K21/16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 |
地址: | 31582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 把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或者滑板车等车辆上使用的折叠把手。
背景技术
传统自行车或者滑板车的车把手一般都有一个呈T形的把手以供双手握持,为了降低车辆的空间,方便运输和储存,一般采用折叠式把手。授权公告号为CN203666885U(申请号为201420011444.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滑板车把手折叠装置及滑板车》,其中公开的折叠装置通过弹簧和弹珠的配合能够方便的折叠和展开车把手。但是该结构的滑板车把手折叠装置将车把手展开后,弹珠对车把手的锁紧力有限,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车把手晃动的现象,则在长期使用中很容易出现零件损坏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快捷实现折叠和展开,同时在展开时连接非常稳定的折叠把手。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叠把手,包括把手本体,所述把手本体的两端分别具有容置腔,其特征在于:该折叠把手还包括可折叠连接在所述把手本体两端的把手和用于固定所述把手本体和把手的固定套;
所述把手与所述把手本体铰接连接;
所述把手本体两端的下方开设有能够实现把手向下折叠的缺口槽。
优选地,所述固定套套接在把手上,并且所述固定套的一端套接在所述把手本体上以固定所述把手和把手本体。
优选地,所述把手本体内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轴杆,两个所述把手分别铰接在所述轴杆上。
所述把手包括一连接件和连接在所述连接件一端的手柄,所述连接件的上开设有一通孔,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通孔铰接在所述轴杆上。
可选择地,所述固定套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或者通过卡扣和卡槽的配合连接方式套接在所述把手本体上。
可选择地,所述把手本体中部的下端一体连接一连接杆形成T型的车把主体;
或者所述把手本体的中部的下端开设一开孔,所述开孔内连接一连杆,所述把手本体和所述连杆连接后形成T型的车把主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折叠把手通过固定套能够牢固的将把手固定在把手本体上,有效防止把手在把手本体内发生晃动的现象,连接的稳定性更高。同时可以防止把手在长期使用过程的中发生损坏和变形的问题,增加了把手的使用寿命。另外,该折叠把手操作非常简单,使用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折叠把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把手,包括把手本体1、可折叠连接在把手本体1两端的把手2和用于固定把手本体1和把手2的固定套3。
把手本体1的两端具有容置把手2的容置腔,本实施例中,把手本体1中空设置。把手本体1内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轴杆4,每个轴杆4上铰接一把手2。本实施例中,把手2包括一连接件21和连接在连接件21一端的手柄22,连接件21上开设有一通孔211,轴杆4则穿设在该通孔211内,即把手2通过该通孔211铰接在轴杆4上。把手2在轴杆4上连接后,则连接件21的前部位于把手本体1中空的腔体内。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1的前部的前后两个侧面为平面,即该连接件21的前部设置为扁平状结构伸在把手本体1中空的腔体内。
把手本体1两端的下方分别开设有能够实现把手2向下折叠的缺口槽11,在需要折叠把手2时,将把手2绕轴杆4转动下压,使得把手2卡入该缺口槽11内,则实现了把手2的折叠。
每个把手2上分别套接一固定套3,该固定套3的一端能够套接在把手本体1上以固定把手2和把手本体1。固定套3和把手本体1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套3和把手本体1还可以通过卡扣和卡槽的配合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固定套3螺纹连接在把手本体1上,固定套3和把手本体1连接后,固定套3的外周面和把手本体1的外周面平滑过渡,以使得整体折叠把手2结构更加美观。
在制造时,把手本体1中部的下端可一体连接一连接杆5形成T型的车把主体。或者把手本体1中部的下端开设一开孔,开孔内连接一连杆,把手本体1和连杆连接后形成T型的车把主体。本实施例中选用前者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麦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麦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531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