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电作业电位转移安全带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323184.5 | 申请日: | 2015-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332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德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送变电工程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1/02 | 分类号: | H02G1/02 |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合纵专利商标事务所 65105 | 代理人: | 周星莹;张先光 |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带电作业 电位 转移 安全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位转移用安全带技术领域,是一种带电作业电位转移安全带。
背景技术
在输电线路330kV以上超特高压带电作业过程中,为了使作业人员达到等电位,避免电流流过作业人员的人体,确保人身安全,需要利用电位转移棒对作业人员进行电位转移;使用时,电位转移棒通过金属夹块或者利用铜线缠绕胳膊上与屏蔽服接触,由于接触面积太小,作业人员身体的移动可能出现点接触或接触不良的问题,容易产生空气间隙,空气间隙会引起空气击穿而产生放电现象,造成瞬时电流,对屏蔽服产生灼伤,威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电作业电位转移安全带,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电位转移棒与作业人员穿着屏蔽服的接触面积太小,容易出现点接触或接触不良而引起瞬时大电流,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带电作业电位转移安全带,包括安全带组件、宽带、导电铜线和导电接头;安全带组件包括腰部固定带;在腰部固定带上固定有宽度大于腰部固定带的宽带;在宽带的前端面上水平曲折往返排布固定有导电铜线;在导电铜线的两个自由端上分别固定有导电接头。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导电铜线采用带状铜导线。
上述导电铜线通过铆钉铆接固定在宽带上。
上述宽带上通过纵向走线将宽带内部分隔成至少四个填充囊体,在填充囊体的内填充有海绵垫。
上述导电接头上分别设有连接通孔。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电位转移棒间接通过腰部固定带上的导电铜线与作业人员的屏蔽服腰部接触,腰部的动作变化相对较小,接触效果好;同时导电铜线采用的带状铜导线能够与屏蔽服之间面接触,增大接触面积更大;保证导电铜线与屏蔽服之间充分接触,避免瞬时电流,提高作业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腰部固定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腰部固定带,2为宽带,3为导电铜线,4为导电接头,5为连接通孔,6为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所示,该带电作业电位转移安全带包括安全带组件、宽带2、导电铜线3和导电接头4;安全带组件包括腰部固定带1;在腰部固定带1上固定有宽度大于腰部固定带1的宽带2;在宽带2的前端面上水平曲折往返排布固定有导电铜线3;在导电铜线3的两个自由端上分别固定有导电接头4。安全带组件采用现有公知的高空作业安全带;当作业人员进行高空等电位操作时,安全带组件的腰部固定带1将导电铜线3固定在作业人员的屏蔽服腰部外侧,同时将导电铜线3的两端的导电接头4分别与电位转移棒连接,即电位转移棒能够间接通过导电铜线3与屏蔽服接触;根据人体运动学分析,在进行攀登、走动、屈身等带电作业中的常规操作动作时,腰部的动作变化相对较小,接触效果好;保证了导电铜线3与屏蔽服之间的充分接触,防止产生空气间隙,避免引起瞬间电流,提高带电作业的安全性;导电接头4可通过金属插扣与电位转移棒连接,拆装方便;水平曲折往返排布的导电铜线3能够增加与屏蔽服的接触面积,安全性更高。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带电作业电位转移安全带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导电铜线3采用带状铜导线。采用的带状铜导线能够实现与屏蔽服之间面接触,相较于将电位转移棒直接与屏蔽服之间的点接触,接触面积更大,安全性更高。
如附图1所示,导电铜线3通过铆钉6铆接固定在宽带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送变电工程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送变电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231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