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20568.1 | 申请日: | 2015-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73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4 | 分类号: | F02M35/14;F02M35/04;B60K5/00;B60K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洋;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机舱 系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汽车发动机舱的布置越来越紧凑,对零部件安装连接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空气滤清器作为发动机进气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装配方便且固定牢靠是保证空气滤清器实现过滤功能的重要前提保证。图1为现有技术中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的安装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气滤清器100安装在车身纵梁200上,空气滤清器100的右侧空白处一般放置发动机(图中未示出),并且发动机的上方设置有发动机罩。
但是为了满足一些型号的动力需求,汽车发动机的体积很大,因此汽车发动机机舱内部无法同时容纳空气滤清器100和发动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机舱内部无法同时容纳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和发动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包括:空气滤清器、发动机;所述空气滤清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上方,其中,所述空气滤清器包括主体部、谐振腔;所述谐振腔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侧边外部,所述谐振腔和所述主体部将所述发动机完全覆盖;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谐振腔固定连接,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谐振腔相互连通。
如上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优选地,还包括:水箱上横梁、前稳定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水箱上横梁位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前方,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水箱上横梁与所述空气滤清器之间;所述前稳定杆位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后方,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前稳定杆与所述空气滤清器之间。
如上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螺栓孔。
如上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优选地,所述谐振腔的厚度为35毫米-50毫米。
如上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边相对设置,所述谐振腔设置于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外侧。
如上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优选地,所述前稳定杆包括朝向所述空气滤清器弯曲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优选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谐振腔通过至少一个连通腔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优选地,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包括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空气滤清器连接,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发动机连接,所述第一进气口距离汽车发动机机舱底板的距离高于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汽车发动机机舱底板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和汽车,通过将空气滤清器与发动机进行上下布置,取消了发动机盖,利用谐振腔和主体部将发动机盖完全覆盖,起到发动机盖的作用,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空气滤清器与发动机左右布置时无法同时容纳二者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的安装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包括:空气滤清器1和发动机(图中未示出),其中,空气滤清器1设置于发动机上方,空气滤清器1包括主体部12和谐振腔11。谐振腔11设置于主体部12的侧边外部,谐振腔11和主体部12将发动机完全覆盖。主体部12与谐振腔11固定连接,主体部12与谐振腔11相互连通。主体部12与谐振腔11通过至少一个连通腔6固定连接。
谐振腔11用于降低汽车的进气噪音,且可以对进气作缓冲稳定作用。谐振腔11的厚度可以为35毫米-50毫米,优选的,谐振腔11的厚度为40毫米,当然,谐振腔11的厚度可以根据汽车发动机机舱系统的空间而做出更改。谐振腔11的形状可以如图2和图3所示,呈“L”型,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205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GMM的电控单体泵及其燃油供给系统
- 下一篇:一种循环式空气滤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