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蓝牙耳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320212.8 | 申请日: | 2015-05-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072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14 |
| 发明(设计)人: | 胡孙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孙荣 |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20003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蓝牙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尤其涉及一种蓝牙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入耳式或耳塞式的蓝牙耳机,将大部分零件(如连接线、按键和控制部分)安装在耳机的耳塞上,这样耳机的重量全部都由耳塞承担,容易掉落,或者将较重的零件放在两个耳塞的连线上,而连线同样由耳塞吊起,耳塞承受的重量依然较大,在运动中容易掉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蓝牙耳机,以改变目前蓝牙耳机的佩戴方式,使得耳机在运动时不容易脱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蓝牙耳机,蓝牙耳机包括耳机喇叭和用于佩戴于脖子上的项圈,项圈包括第一连接线、主控电路板、按键、麦克风和电池,主控电路板、按键、麦克风和电池均固定在第一连接线上,耳机喇叭通过第二连接线与项圈连接。
进一步地,项圈还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固定在第一连接线上,第一壳体置于项圈的前方,第二壳体置于项圈的后方。
进一步地,主控电路板、按键和麦克风均设在第一壳体上。
进一步地,电池设在第二壳体内。
进一步地,项圈还包括第三壳体,第三壳体固定在第一连接线上并置于项圈的后方,第三壳体与第二壳体通过磁铁相互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三壳体内设有USB接口和用于提供提醒功能的振动组件。
进一步地,振动组件包括电机以及固定在电机输出轴上的偏心轮。
进一步地,耳机喇叭包括左喇叭和右喇叭,左喇叭通过第二连接线连接第三壳体,右喇叭通过第二连接线连接第二壳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蓝牙耳机的大部分较重的零部件(主控电路板、麦克风、按键和电池等)放置在可佩戴到脖子的项圈上,改变了蓝牙耳机的佩戴方式,因而耳机喇叭承受的重量最小,使得耳机在运动时不容易脱落,改善了蓝牙耳机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耳机佩戴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耳机佩戴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本实施例的蓝牙耳机包括耳机喇叭10和用于佩戴于用户脖子上的项圈20。项圈20包括第一连接线21、22以及固定在第一连接线21、22上的主控电路板41、按键42、麦克风43、电池51、USB接口61和用于提供提醒功能的振动组件62。主控电路板41、按键42、麦克风43、电池51、USB接口61以及振动组件62均未在附图中画出。
主控电路板41、按键42、麦克风43、电池51、USB接口61和振动组件62均固定在第一连接线21、22上。具体地,项圈20还包括第一壳体40、第二壳体50和第三壳体60。第一壳体40通过第一连接线21与第二壳体50固定连接,第一壳体40通过第一连线22与第三壳体60连接。主控电路板41、按键42和麦克风43均设在第一壳体40上,电池51设在第二壳体50内,而USB接口61和振动组件62则设在第三壳体60内。
在佩戴项圈20时,第一壳体40置于项圈20的前方,第二壳体50和第三壳体60置于项圈20的后方。本实施例中,第三壳体60与第二壳体50通过磁铁的吸引力相互固定连接,因而在佩戴项圈20时,只需要将第一壳体40放在胸前,而将第三壳体60与第二壳体50绕至脖子后面贴合即可;而在取下项圈20时,只要把第三壳体60和第二壳体50分开即可。
本实施例中,振动组件62主要通过振动实现来电提醒或者消息提醒等功能。具体地,振动组件62包括电机以及固定在电机输出轴上的偏心轮,电机通过电池51来供电。
耳机喇叭10通过第二连接线31、32与项圈20连接。具体地,耳机喇叭10包括左喇叭12和右喇叭11,左喇叭12通过第二连接线31连接第三壳体60,右喇叭11通过第二连接线32连接第二壳体50。第二连接线31、32可以采用记忆金属制成,方便用户使用。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耳机喇叭上加设类似于耳挂那样的支架,进一步增强对耳机喇叭的固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21、22除了作为固定线之外,还需要作为信号、电源传输的线路,因此第一连接线21、22的制作应该在金属传输线路上覆盖拉伸强度较大的材料层,才能符合使用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孙荣,未经胡孙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202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