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腔二囊管支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317090.7 | 申请日: | 2015-05-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367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 发明(设计)人: | 何红梅;黄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G7/05 | 分类号: | A61G7/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 地址: | 226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腔二囊管 支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具体为一种三腔二囊管支架装置。
背景技术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死率高达35%~50%。迅速控制出血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仍是临床首选的应急止血措施之一。传统的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术中采用重500g重物牵拉三腔管外端,达到充分压迫之目的,但此方法可造成众多的不良反应,并且因患者感觉痛苦依从性差 ;且容易出现胃底、食管黏膜缺血而造成粘膜糜烂、坏死,导致拔管后再出血,其再出血发生率最高可达50%。并且由于食管囊压力较高导致患者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显著,以致许多患者难以忍受,从而限制了三腔二囊管的临床使用。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常见的急危重症,迅速控制出血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对于出血量大、不能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的急诊重症患者,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是临床首选应急止血措施之一。
为了提高止血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按常规方法插入三腔二囊管,向胃气囊注气200ml,用止血钳封闭胃气囊管的开口端,在尾端前10~20cm处用粗纱绳扎住,绳的另一端用 500g 重力经滑轮牵引,牵拉方向与患者平卧体位成 30~45°;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出血者,再向食道囊充气100ml。每隔12~24h后口服石蜡油20ml,放松牵引观察15~30分钟,48h后如出血停止就放松牵引,再观察24h无出血即可拔管。
现临床上多将三腔二囊管挂于输液架上,这就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性,输液架底端为滑轮,经常出现滚动,顶部没有滑轮装置,从而影响了三腔二囊管的使用,并且,输液架与病床是分开式的,病人转运时多有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与病床一体连接的三腔二囊管支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三腔二囊管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伸缩支架、滑轮和夹具三部分组成,所述伸缩支架的形状为“7”字形,所述伸缩支架的底端与夹具连接,所述伸缩支架与夹具的连接方式为螺纹式连接;所述伸缩支架的顶端横杆处固定安装有滑轮。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支架由伸缩支架上端部和伸缩支架下端部两部分组成,所述伸缩支架下端部的结构为空心圆柱体,所述伸缩支架上端部的结构为实心圆柱体,所述伸缩支架上端部直径与伸缩支架下端部直径比为1:1.5,所述伸缩支架下端部靠上端处的表面开有一螺纹孔。
进一步的,所述夹具为侧凹形结构,所述侧凹结构的夹具上下高度为3.5~5cm,所述夹具下端连接一蝶形螺钉。
进一步的,所述滑轮固定安装在伸缩支架上端的横杆上,所述滑轮与伸缩支架的水平距离为15~18cm,所述滑轮上穿过的牵引线一端与三腔二囊管连接,另一端上系有一挂钩,所述挂钩与负重直接连接,所述牵引线为无弹力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 本实用新型将伸缩支架与夹具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了支架与病床一体的结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占空间,也不会倾倒,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很好。
2. 本实用新型中可调节伸缩支架的顶端上横杆上固定有定滑轮,患者动作时,引起牵引线的运动,针对不同的病人,可对悬挂的负重进行调节,防止牵引过度,致胃黏膜缺血坏死和气囊滑脱,同时增加病人舒适感。
3. 本实用新型中的夹具与病床直接固定连接,使支架装置与病床为一体结构,不受病人转运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伸缩支架的伸缩前后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未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170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