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箱加油通气系统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07891.5 | 申请日: | 2015-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43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丛传明;雷术彬;张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35 | 分类号: | B60K15/0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洋;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箱 加油 通气 系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油箱加油通气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在加油过程中,燃油不断通过加油管进入油箱,同时油箱内原本存在的油蒸气也要通过通气管排出油箱。
图1为现有技术中油箱加油通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气管11的一端与加油管12的一端分别伸入至油箱内,通气管11的另一端与加油管12相连接,在加油过程中,燃油沿着加油管12流入油箱13中,随着油箱13的液位不断上升,油箱13内的油蒸气通过通气管11排出,以保证燃油加注顺畅;当油箱13内的液位达到一定高度时,通气管11和加油管12内产生液柱,加油管12中的液柱能够触发加油枪的截止开关,使加油枪产生跳枪,加油过程终止;汽车行驶时,油箱13液位不断降低,通气管11和加油管12中的燃油会回落至油箱13中。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受车身环境限制,通气管11往往会形成类似“U”形的结构,即通气管11与油箱13相连接的位置往往会高于通气管11的最低端,使得加油时进入通气管11底部的燃油无法在油箱13液位降低时回落到油箱13中,容易导致通气管11堵塞,会使加油不畅,严重的还会导致加油功能无法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箱加油通气系统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气管容易堵塞导致加油不畅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箱加油通气系统,包括:油箱、固定设置在所述油箱中的FLVV阀、用于为所述油箱加油的加油管、以及通气管;
其中,所述通气管的一端与所述FLVV阀相连接,所述通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加油管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FLVV阀的侧面设置有储液室,所述FLVV阀与所述通气管之间通过所述储液室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室的出气口与所述通气管相连接,所述储液室的出气口呈L形。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室的出气口与所述通气管相连接,所述储液室的出气口呈迷宫型。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室底部设置有伞阀。
进一步地,所述油箱加油通气系统,还包括:碳罐、以及设置在所述油箱中的ROV阀;
所述ROV阀与所述碳罐的进气口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碳罐的大气口与汽车排放口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油箱加油通气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箱加油通气系统及汽车,包括油箱、FLVV阀、加油管以及通气管,其中通气管的一端与FLVV阀相连接,通气管的另一端与加油管相连接,用于将从FLVV阀中流出的油蒸气排出到大气中。由于油箱液位到达FLVV阀底部时,FLVV阀就会关闭,因此,在加油过程中不会有燃油进入通气管,避免通气管堵塞带来的加油不畅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油箱加油通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油箱加油通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油箱加油通气系统中储液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油箱加油通气系统中伞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21-油箱 22-FLVV阀 23-加油管 24-通气管
25-碳罐 26-ROV阀 27-储液室 221-浮子
222-橡胶密封垫 223-FLVV阀出气口 271-储液室出气口 272-伞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油箱加油通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油箱加油通气系统,可以包括:油箱21、固定设置在油箱21中的FLVV阀(filllimit venting valve,加油限量控制阀)22、用于为所述油箱21加油的加油管23、以及通气管24;
通气管24的一端与FLVV阀22相连接,通气管24的另一端与加油管23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078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座椅用联动解锁器
- 下一篇:一种冷藏车双压缩机的安装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