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茶叶自动供料循环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304941.4 | 申请日: | 2015-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06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 发明(设计)人: | 张岳峰;吴贝贝;李义生;郑国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黄鹤楼茶叶有限公司;安徽正远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G25/02 | 分类号: | B65G25/02;B65G47/82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 地址: | 43003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自动 供料 循环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供料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自动供料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黑茶(如普洱茶)加工过程中茶叶的接料,茶叶蒸煮,蒸煮后的茶叶下料普遍采用人工完成,需要重复劳动操作,且存在人工接触物料,不能达到茶叶加工的卫生等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茶叶自动供料循环系统,该系统通过阻挡定位及推筒机构完成茶叶的接料,蒸煮和下料,自动完成茶叶蒸煮,省去了人工操作过程,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和卫生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茶叶自动供料循环系统,包括链板输送带,设于链板输送带上的料筒,及设于链板输送带侧面的下料蒸煮装置,所述料筒为两端开口的壳体,所述下料蒸煮装置包括机架,位于机架上方的电子秤下料口、及位于机架下方的蒸汽筒和下料接嘴,所述机架上侧具有两端开口且与所述链板相连通的U形槽,该U形槽的底面与所述链板输送带的板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其宽度与料筒的大小相匹配,所述U形槽的长度至少能够容纳三个料筒,所述下料口的底部与机架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料筒的高度,所述蒸汽筒和下料接嘴依次位于下料口的左侧,所述蒸汽筒中心线与所述下料口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下料接嘴中心线与蒸汽筒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分别与料筒的筒经相同,所述机架的侧壁设有用于推动料筒向链板输送方向移动的进给推筒机构,所述链板输送带上设有用于将料筒推进U形槽进料口的阻挡定位推筒机构。
所述蒸汽筒上方设有蒸汽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与机架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料筒的高度。
所述机架的侧面还设有将所述料筒通过U形槽的出口推到链板输送带上的推出推筒机构。
所述阻挡定位推筒机构、进给推筒机构和推出推筒机构均由伸缩气缸和用于固定该伸缩气缸的固定支架组成。
所述阻挡定位推筒机构、进给推筒机构和推出推筒机构上分别设有光电检测装置,所述光电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料筒的位置以对料筒进行准确的推进。
所述阻挡定位推筒机构位于机架相对侧的链板输送带上,且与所述U形槽的进料口相对设置。
所述进给推筒机构垂直设于所述U形槽的进料口处的侧壁上,所述推出推筒机构垂直于所述U形槽的侧壁,且与该U形槽的出料口相对设置。
所述下料蒸煮装置至少为三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茶叶自动供料循环系统,通过环形的输送带、阻挡定位及推筒机构自动完成茶叶的接料,蒸煮和下料过程,省去人工操作过程,不仅提高了茶叶的蒸煮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卫生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未安装下料口和排出蒸汽时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安装下料口和排出蒸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链板输送带;2、料筒;3、下料蒸煮装置;31、机架;311、U形槽;32、下料口;33、蒸汽筒;34、下料接嘴;35、排气管道;4、进给推筒机构;5、阻挡定位推筒机构;6、推出推筒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黄鹤楼茶叶有限公司;安徽正远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黄鹤楼茶叶有限公司;安徽正远包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049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