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悬崖陡坡警示灯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302581.4 | 申请日: | 2015-05-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262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 发明(设计)人: | 林鸿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鸿志 |
| 主分类号: | E01F9/011 | 分类号: | E01F9/011;E01F9/0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悬崖 陡坡 警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电子产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智能悬崖陡坡警示灯。
背景技术
警示灯一般用在维护道路安全,特别在有些悬崖陡坡上通常会设置十分醒目的警示灯或者警示标志,但由于各个悬崖陡坡形态各异,因此某些新手不好判断具体的路面情况,因此有必要设计一款能对不同路面情况进行警示的警示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能方便驾驶员直观观察路面情况的智能悬崖陡坡警示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悬崖陡坡警示灯,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杆和与灯杆一体的固定杆,所述的灯杆和固定杆呈钝角设置,灯杆和固定杆呈钝角的一侧连接有自发电装置,灯杆和固定杆呈钝角的另一侧设有警示灯,所述的灯杆内设有蓄电池,所述的自发电装置为蓄电池充电,所述的蓄电池为警示灯供电,所述的警示灯包括射线灯和LED照明灯,所述的射线灯沿灯杆长度方向设置,且当所述的固定杆垂直固定在水平地面时,所述的射线灯能在水平地面上射出与固定杆垂直且相交的射线。
可以将本警示灯通过固定杆安装在地面,之后打开警示灯,射线灯在水平地面上射出与固定杆垂直且相交的射线,因此将本警示灯安装在路面一侧,射线从路面一侧贯穿到路面另一侧,通过路面另一侧的射线是否消失即可直观判断该侧是悬崖还是陡坡,以方便驾驶员及时进行应对,而且可以通过自发电装置为蓄电池充电,免于长途拉电线带来的麻烦。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悬崖陡坡警示灯中,所述的自发电装置包括反光罩和设在反光罩中部的吸热管,还包括设在灯杆内的斯特林发动机和发电机,所述的斯特林发动机分别与吸热管和发电机连接。
反光罩为吸热管聚焦光线,并使吸热管发热,吸热管内空气加热带动斯特林发动机内的活塞往复运动,斯特林发动机带动发电机为蓄电池充电,因此能将热能转换为电能。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悬崖陡坡警示灯中,所述的自发电装置为太阳能电池板。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悬崖陡坡警示灯中,所述的固定杆远离灯杆一端具有尖端,且能通过尖端使所述的固定杆插在地面上。
因此固定十分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可以将本警示灯通过固定杆安装在地面,之后打开警示灯,射线灯在水平地面上射出与固定杆垂直且相交的射线,因此将本警示灯安装在路面一侧,射线从路面一侧贯穿到路面另一侧,通过路面另一侧的射线是否消失即可直观判断该侧是悬崖还是陡坡,以方便驾驶员及时进行应对,而且可以通过自发电装置为蓄电池充电,免于长途拉电线带来的麻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警示灯侧视图。
图2是本警示灯后视图。
图中,
1、灯杆;11、自发电装置;12、反光罩;13、吸热管;14、警示灯;15、射线灯;16、LED照明灯;
2、固定杆;21、尖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悬崖陡坡警示灯,包括灯杆1和与灯杆1一体的固定杆2,灯杆1和固定杆2呈钝角设置,灯杆1和固定杆2呈钝角的一侧连接有自发电装置11,灯杆1和固定杆2呈钝角的另一侧设有警示灯14,灯杆1内设有蓄电池,自发电装置11为蓄电池充电,蓄电池为警示灯14供电,警示灯14包括射线灯15和LED照明灯16,射线灯15沿灯杆1长度方向设置,且当固定杆2垂直固定在水平地面时,射线灯15能在水平地面上射出与固定杆2垂直且相交的射线。
进一步的,自发电装置11包括反光罩12和设在反光罩12中部的吸热管13,还包括设在灯杆1内的斯特林发动机和发电机,斯特林发动机分别与吸热管13和发电机连接。或者自发电装置11为太阳能电池板。固定杆2远离灯杆1一端具有尖端21,且能通过尖端21使固定杆2插在地面上。
可以将本警示灯通过固定杆安装在地面,之后打开警示灯14,射线灯15在水平地面上射出与固定杆2垂直且相交的射线,因此将本警示灯安装在路面一侧,射线从路面一侧贯穿到路面另一侧,通过路面另一侧的射线是否消失即可直观判断该侧是悬崖还是陡坡,以方便驾驶员及时进行应对,而且可以通过自发电装置11为蓄电池充电,免于长途拉电线带来的麻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鸿志,未经林鸿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025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