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防盗报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99699.6 | 申请日: | 2015-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675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刘毅;张黎;杨继群;杨子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25/10 | 分类号: | B60R25/10;B60R25/3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张宏威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防盗 报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盗报警器,属于电气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大,由于车库、车位有限,很多汽车只能停在小区内或广场等露天场所,因此,汽车被盗事件以高速增长的态势发生着,为了保护财产安全,市场上出现了好多防盗报警装置,其中常见的检测震动式,当检测到汽车有震动信号时,它就会发出报警声,鉴于这种报警方式只是单一检测震动信号,因此,人们利用这一特点使其误报警,淘气的小孩儿或少数大人会通过踢汽车轮胎听报警声来娱乐自己和他人,在“狼来了”事件发生的次数多了之后,这种报警一般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防盗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采用检测震动信号方式的汽车报警器存在误报警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防盗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防盗报警器,它包括隐蔽开关S、T968震动传感器、微型弹性按钮SN、NE555时基集成电路、7805稳压芯片、或非门D1、非门D2、与非门D3、非门D4、与非门D5、非门D6、NPN三极管VT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容C1、电容C2和喇叭BL;
+12V直流电源连接隐蔽开关S的一端,隐蔽开关S的另一端同时连接7805稳压芯片的1脚和喇叭BL的正极供电端子;
7805稳压芯片的3脚同时连接电阻R1的一端和T968震动传感器的正极供电端子VDD;T968震动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OUT连接或非门D1的一个输入端,或非门D1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和非门D2的输入端,非门D2的输出端同时连接或非门D1的另一个输入端和与非门D3的一个输入端;
T968震动传感器的负极供电端子GND同时连接电阻R2的一端、NE555时基集成电路的4脚和8脚;电阻R2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微型弹性按钮SN的一端、NE555时基集成电路的2脚和6脚;NE555时基集成电路的5脚连接电容C2的一端;NE555时基集成电路的3脚连接非门D6的输入端,非门D6的输出端连接与非门D5的一个输入端,与非门D5的输出端连接与非门D3的另一个输入端;
与非门D3的输出端同时连接非门D4的输入端和与非门D5的另一个输入端;非门D4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NPN三极管VT1的基极,NPN三极管VT1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4的一端,NPN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连接喇叭BL的负极供电端子;
微型弹性按钮SN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NE555时基集成电路的1脚、7805稳压芯片的2脚和电阻R4的另一端,并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防盗报警器结构简单,当只对汽车造成震动攻击时不报警;只有当车门被非法撬开,再出现震动信号时才会报警,本装置可检测到轻微震动信号,无论盗贼多小心,只要他非法撬开后进入车内即会引发本装置报警,本装置不但有效的屏蔽了震动误报警,还能灵敏的检测到盗贼进入车内造成的震动信号,进行有效报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防盗报警器的具体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汽车防盗报警器,它包括隐蔽开关S、T968震动传感器、微型弹性按钮SN、NE555时基集成电路、7805稳压芯片、或非门D1、非门D2、与非门D3、非门D4、与非门D5、非门D6、NPN三极管VT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容C1、电容C2和喇叭BL;
+12V直流电源连接隐蔽开关S的一端,隐蔽开关S的另一端同时连接7805稳压芯片的1脚和喇叭BL的正极供电端子;
7805稳压芯片的3脚同时连接电阻R1的一端和T968震动传感器的正极供电端子VDD;T968震动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OUT连接或非门D1的一个输入端,或非门D1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和非门D2的输入端,非门D2的输出端同时连接或非门D1的另一个输入端和与非门D3的一个输入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林业大学,未经东北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996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