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介质可再生生物滤床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90417.6 | 申请日: | 2015-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13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杨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范严生 |
地址: | 6500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介质 再生 生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多介质可再生生物滤床。
背景技术
生化处理方法是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应根据进出水水质、处理程度要求、占地面积和工程规模等多因素综合考虑,适宜的污水处理工艺不仅可以降低工程投资,还有利于污水处理站的运行管理以及减少污水处理站的经常性费用,保证出水水质。
生化处理主要分为两大类: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污水的生物膜处理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种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法的实质是使细菌和真菌类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填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聚集体——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增殖。
在污水的生物膜处理中,生物膜在不断地增长、更新、脱落、再重新增长的循环,以达到净化污水目的。老化的生物膜脱落,易造成填料堵塞、处理效率下降、滤料再生困难等问题;滤料的种类和形式直接影响着微生物的种群、污染因子的去除和污水的净化度。目前,市场上满足上述工艺要求的生物滤床少之又少,设计一种合理的生物滤床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多介质可再生生物滤床。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多介质可再生生物滤床,由反应池、生物滤床、冲洗水管、曝气管组成,所述的反应池为中空的池状结构,池体上部设有喷淋管(12),池体底部为斜坡,较低的一端设有集水坑(6),集水坑(6)中安装有泵(5);支架(9)设置在池底,网状的承载平台(3)设置在支架(9)上,承载平台(3)四周均与池壁(4)紧密贴合,承载平台(3)上填充有填料;曝气管(11)穿过填料层和承载平台延伸到承载平台下方,曝气管下方设有喷嘴(8);冲洗管(10)穿过填料层和承载平台,出口设置在池体底部较高的一端上部。
所述的喷嘴(8)截面为倒V形,喷口向下。
所述的填料可以为一种或多种,当填料为多种时既可以混合填充,也可以单独分层填充。
所述的承载平台与池底之间的距离为500~1000mm。
本实用新型在过滤的过程中,曝气管的喷嘴喷口向下,有效地防止了过滤过程中的固体杂质掉落后长期积淀而堵塞喷嘴,曝气管曝出的气泡一方面参与污水的净化,另一方面则对生物填料的表面形成冲击,可有效防止沉淀物沉积在生物填料的表面而导致的生物活性降低,进一步影响过滤效果的缺陷,各池底产生的污泥通过冲洗管冲洗进入底部的集水坑中,再由泵定期排至后续系统处理。
本实用新型载物平台采用架空形式,便于填料的清洗再生,延长了填料的使用寿命,稳定了系统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填料1,2-填料2,3-承载平台,4-池壁,5-泵,6-集水坑,7-池底,8-喷嘴,9-支架,10-冲洗管,11-曝气管,12-喷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和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多介质可再生生物滤床,由反应池、生物滤床、冲洗水管、曝气管组成,所述的反应池为中空的池状结构,池体上部设有喷淋管(12),池体底部为斜坡,较低的一端设有集水坑(6),集水坑(6)中安装有泵(5);支架(9)设置在池底,网状的承载平台(3)设置在支架(9)上,承载平台(3)四周均与池壁(4)紧密贴合,承载平台(3)上填充有填料;曝气管(11)穿过填料层和承载平台延伸到承载平台下方,曝气管下方设有喷嘴(8);冲洗管(10)穿过填料层和承载平台,出口设置在池体底部较高的一端上部。
喷嘴(8)截面为倒V形,喷口向下。
填料为两种,填料1(1)为木炭,填料2(2)为废铁屑。两种填料分层单独填充。
承载平台与池底之间的距离为500mm。
工作时,污水进入本实施例的生物滤床后依次经过木炭和废铁屑,吸附其中的杂质,同时,曝气管中鼓入空气,增加污水在床层的停留时间的同时增加接触面积,从而更好的吸附污水中的杂质。清洗时,打开喷淋管(12)的进水开关,吸附在填料上的杂质被水冲下集聚到池底,然后打开冲洗管上,冲洗池底的杂质,杂质聚集在集水坑后再由泵排出。
实施例2
填料为朽木填料一种单独填充。
承载平台与池底之间的距离为10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904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恒温曝气污水处理池
- 下一篇:曝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