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渣-钠碱双碱法烟气脱硫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90052.7 | 申请日: | 2015-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01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刘盛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225 四川省成都市双***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渣 钠碱双碱法 烟气 脱硫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气脱硫净化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钢渣-钠碱双碱法烟气脱硫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SO2的年排放量都在2000万吨上下,排世界第一位。SO2的排放已使我国近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出现酸雨,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给我国造成的损失每年在百亿元以上。重点来自燃煤锅炉,冶炼,烧结等行业。
目前,烟气脱硫(flue gas desulfurization,缩写为FGD)是世界上唯一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脱硫技术。火电厂排放的烟气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烟气中SO2浓度很低,一般为在300—5000ppmv(1000-15000mg/Nm3)之间;二是烟气量巨大。比如,300MW机组产生的烟气量为120×104Nm3/h。世界各国致力于烟气脱硫研究的方法约200多种,但工业化应用的只有10多种,包括:以CaO/CaCO3为基础的钙法;以MgO为基础的镁法;以Na2CO3为基础的钠法;以NH3为基础的氨法;以有机碱为基础的有机碱法。以上方法各有优缺点,但都要消耗资源,比如石灰石,MgO,Na2CO3等。
钢渣是炼钢生产的副产品,钢渣的主要成分有CaO、SiO2、Fe2O3、A12O3、MgO等,而且钢渣来源广,量大。钢渣产生率约为粗钢量的15—20%, 我国的钢产量已突破4亿吨,全年产生钢渣近8000万吨。长期以来钢渣作为废物抛弃,既占用大量土地又污染地下水。由于钢渣中含有很多碱性物质,可以与SO2发生反应,因此,钢渣作为脱硫剂进行烟气脱硫是一种以废治废、又能达到较高的脱硫效率的可行途径。
目前关于钢渣湿法烟气脱硫,比如《环境工程》期刊上有“钢渣湿法脱硫研究”(1996,14(6)),“废钢渣粉渣湿法脱硫工艺实验研究”(2009,27(3))等,专利200810153376.0均有报道。但都是直接利用钢渣与水配成吸收液,喷淋吸收烟气中SO2,由于钢渣中碱性物质总体来说含量比较低,而且在水溶液中从钢渣中溶解出来速率很慢,因此直接吸收SO2效率很低,只有30-70%,因此对于很多燃煤锅炉或冶炼烧结厂来说不能够达标排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渣-钠碱双碱法烟气脱硫净化装置,可以解决钢渣中碱性物质溶解慢,影响脱硫率的问题,达到高脱硫率,并且实现以废治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钢渣-钠碱双碱法烟气脱硫净化装置,其特征是:钢渣通过皮带输送机17给料给破碎机16破碎,破碎后的钢渣经筛分机15筛分,筛下钢渣进入钢渣浸泡槽14,在钢渣浸泡槽14设置搅拌装置20;钢渣浸泡槽14上清液进入钢渣浆液槽13再通过钢渣浆液泵12打入脱硫液再生槽7,在脱硫液再生槽7设置搅拌装置21;脱硫液再生槽7上清液溢流到pH调节池8中,在pH调节池8设置NaOH调节管19,调节后的吸收液通过浆液循环泵9打入喷淋脱硫塔2中喷淋吸收SO2,吸收后的脱硫液从喷淋脱硫塔2塔底通过阀门22自流进入脱硫液再生槽7;在喷淋脱硫塔2中安装旋流板3,螺旋喷头4,除雾器5。
附图说明
图1为钢渣-钠碱双碱法烟气脱硫净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中1.烟气入口,2.喷淋脱硫塔,3.旋流板,4.螺旋喷头,5.除雾器,6.净化烟气出口,7.脱硫液再生槽,8.pH调节池,9. 浆液循环泵,10.流量计,11.喷淋管,12.钢渣浆液泵,13. 钢渣浆液槽,14. 钢渣浸泡槽,15. 钢渣经筛分机,16. 破碎机,17. 皮带输送机,18. 工艺水入口,19. NaOH调节管,20. 钢渣搅拌装置,21.脱硫液搅拌装置,22.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钢渣-钠碱双碱法烟气脱硫净化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未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900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