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厂用除尘器六出口的后烟风系统联合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89430.X | 申请日: | 2015-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048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劲;范旭;潘灏;李伟科;马雪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5/02 | 分类号: | F23J15/02;F23L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张文雄 |
地址: | 51067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厂 除尘器 出口 后烟风 系统 联合 布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厂用除尘器六出口的后烟风系统联合布置结构,属于电厂排烟及通风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燃煤火力发电厂项目中锅炉第一排柱到烟囱中心线的距离是重要的占地指标之一,烟气系统大部分设备都布置在炉后,而锅炉房框架、前烟道和除尘器布置相对比较固定,对炉后布置的优化主要集中在除尘器后。对除尘器后的布置形式,国内外主要布置格局基本都是采用各设备顺列布置,除尘器1-1之后布置引风机1-2,引风机1-2后布置脱硫吸收塔1-3、湿式电除尘器1-4和烟囱1-5。如图1所示,除尘器1-1后各设备采用顺列布置,引风机1-2布置在除尘器1-1和脱硫吸收塔1-3之间,双列引风机出口只是面向脱硫吸收塔1-3入口,与脱硫吸收塔1-3中心线是错开布置,湿式电除尘器1-4和引风机1-2布置位置较远。
传统除尘器后的烟道布置拉大了除尘器出口至烟囱中心线的纵向距离,增加了占地面积和烟道的材料消耗;而采用矩形烟道布置,烟道的阻力和材料耗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使得厂用电耗增大,且脱硫吸收塔入口前有水平90°弯头,流场分布不均,影响进入脱硫吸收塔内烟气均匀性。
由此可见,传统的除尘器后布置方案中,不管引风机是横向或纵向布置,均会由于拉开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的纵向距离,而产生除尘器后的布置占地大、烟道长、烟道阻力大等问题,而且还增加烟道阻力和烟道材料消耗量。无形中增加了燃煤火力发电厂占地面积和烟道造价,增加初投资成本,同时也由于烟道的阻力增加,也直接影响着发电厂的运行经济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燃煤火力发电厂除尘器后设备的布置方式占地大、烟道长、烟道阻力大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厂用除尘器六出口的后烟风系统联合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电厂用除尘器六出口的后烟风系统联合布置结构,包括六个除尘器出口、引风机结构、脱硫吸收塔、湿式电除尘器结构和烟囱,其结构特征在于:引风机结构由二台引风机构成双列引风机结构,每三个除尘器出口连接一台引风机的进风口,所述二台引风机的出风口连接脱硫吸收塔的一个进风口;湿式电除尘器结构由四个湿式电除尘器构成;脱硫吸收塔设有一个进风口和四个出风口,脱硫吸收塔的四个出风口各连接一个湿式电除尘器的进风口,四个湿式电除尘器的出风口汇流管连接烟囱的进风口;脱硫吸收塔为立式结构,脱硫吸收塔的进风口设置在侧壁下部、出风口设置在顶部;引风机结构和六个除尘器出口设置在脱硫吸收塔与烟囱之间,引风机结构位于六个除尘器出口的下方,湿式电除尘器结构位于六个除尘器出口的上方,湿式电除尘器结构位于引风机结构正上方,所述六个除尘器出口呈水平设置,引风机结构的进风口呈垂直设置、出风口呈水平设置;形成除尘器六出口和双列引风机的除尘器后烟风系统的纵、横、垂直三维立体联合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进一步的,湿式电除尘器结构安装在连接脱硫吸收塔与烟囱的烟道上,所述引风机机构的引风机位于脱硫吸收塔与烟囱之间的中心线上,所述引风机并列安装在湿式电除尘器结构正下方,该引风机的出风口正对脱硫吸收塔的进风口,使引风机与脱硫吸收塔的烟道形成直通烟道,所述除尘器出口设在引风机一侧位置,每三个除尘器出口通过烟道接入一台引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引风机结构的引风机与脱硫吸收塔连接的烟道呈弧形缓冲过渡连接,使所述引风机与脱硫吸收塔的烟道形成直通烟道。
进一步的,所述引风机结构的引风机之间保留有检修距离,所述引风机的出风口通过并列烟道与脱硫吸收塔的进风口相接。
进一步的,六个除尘器出口中,每三个除尘器出口通过一条三合一汇流管与一台引风机的进风口相接。
进一步的,所述脱硫吸收塔的四个出风口通过双层并列的四条输出烟道接入上、下分布的湿式电除尘器的进风口,湿式电除尘器结构的四个输出烟道通过一条四合一汇流管接入烟囱内。
进一步的,所述各烟道的转弯处采用圆形缓转弯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引风机入口设有0-180°转角的接入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894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