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染底泥富集吸附修复砖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85932.5 | 申请日: | 2015-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889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邱宪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王书刚 |
地址: | 250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富集 吸附 修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受重金属污染的河道底泥的修复方法,属于河道底泥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河道水体受重金属污染后,还会沉积于底泥中,造成二次污染。河道污染底泥的修复分为原位处理和异位处理,底泥原位处理成本低、操作简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底泥异位处理对水体环境影响大、成本高、过程繁琐。
目前,污染底泥的原位处理技术得到较好发展,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786720A公开的《一种河涌污染底泥的治理方法》,通过向污染河流投入氧化剂,使表层底泥处于氧化态,使整个河流自净过程始终处于好氧状态,为好氧微生物创造条件。但是通过微生物降解只能加速底泥重金属向上覆水体释放,难以将重金属从水体中移除。
治理受污染底泥的另一个途径是生态修复,通过在河道底泥内种植沉水植物,通过沉水植物自身生长吸收作用处理污染底泥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负载在沉水植物上的微生物载体高效快速吸收污染底泥中的重金属。但是污染底泥很难满足沉水植物的生长营养需求,使沉水植物难以存活,且修复速度较慢,如果底泥污染释放速度快于植物吸收速度,就会导致上覆水水质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河道污染底泥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修复效果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的污染底泥富集吸附修复砖。
本实用新型的污染底泥富集吸附修复砖,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修复砖,包括底砖体、中间砖体和顶砖体;底砖体、中间砖体和顶砖体自下至上连接在连接杆上;底砖体和顶砖体中均设置有吸附剂盛放洞,中间砖体中设置有沉水植物栽种坑。
底砖体的内部分布有孔径0.5mm-1mm的孔隙,孔隙率为20-30%。
中间砖体的内部分布有孔径为4mm-6mm的孔隙,孔隙率为30-40%。
顶砖体的内部分布有孔径为3mm-5mm的孔隙,孔隙率为30-40%。
上述修复砖应用时,先在底砖体和顶砖体的吸附剂盛放洞中放置吸附剂,在中间砖体的沉水植物栽种坑中通过活性炭颗粒和土壤种植沉水植物,然后将底砖体、中间砖体和顶砖体自下至上连接在连接杆上,形成整体,将整体修复砖沿河道底面排布。底砖体的作用是阻隔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体的释放,同时通过吸附剂吸纳底泥释放的重金属。中间砖体中种植的沉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去除底砖体中的污染物,通过植物收割将底泥释放的污染物从水体中彻底移除。顶砖体的作用是吸收沉水植物根部释放的污染物。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行,施工方便,通过覆盖河道底泥,在吸附剂与沉水植物的双重吸附下,阻止了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体,切断了污染源的污染途径,不易产生二次污染,使河道污染底泥得到生态修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污染底泥富集吸附修复砖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砖体,2、中间砖体,3、沉水植物栽种坑,4、顶砖体,5、连接杆,6、吸附剂盛放洞。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污染底泥富集吸附修复砖包括底砖体1、中间砖体2和顶砖体4,底砖体1、中间砖体2和顶砖体4自下至上穿串在连接杆5上,成为一个整体,三者又可由连接杆5上取下分离。底砖体1和顶砖体4中均设置有吸附剂盛放洞6,中间砖体2中设置有沉水植物栽种坑3。底砖体1、中间砖体2和顶砖体4均可采用植生生态混凝土制成。
底砖体1的厚度为8cm-12cm,可由非发泡植生生态混凝土制成,其作用是阻隔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体的释放。其内部分布有孔径0.5mm--1mm的孔隙,孔隙率为20-30%,由于孔隙的孔径较小,可以阻碍污染物向水体迁移。在吸附剂盛放洞6中放置吸附剂,如铁铝氧化物、γ-Al2O3或沸石等,这些吸附剂可以把底泥释放的重金属吸纳在底砖体1内。然后通过中间层种植的植物逐渐从中吸收掉。
中间砖体2的厚度为12cm-15cm,采用发泡型植生生态混凝土制成,其内分布有孔径为4mm-6mm的孔隙,孔隙率为30-40%。中间砖体2的作用是为沉水植物生长提供载体,其内的沉水植物栽种坑3中通过活性炭颗粒和土壤栽种沉水植物,通过生长大量的植物根茎来吸收去除从底泥中释放出来的污染物,同时植物根部与底砖体1接触,可以吸收底砖体1中的重金属。沉水植物5成长后,定期收割,将底泥释放的污染物逐渐移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未经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859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生产玄武岩连续纤维的窑炉
- 下一篇:一体式医院污水处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