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心脏停跳液灌注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284481.3 | 申请日: | 2015-05-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191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 发明(设计)人: | 任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4 | 代理人: | 林俭良;纪媛媛 |
| 地址: | 518036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心脏 停跳液 灌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领域心脏手术辅助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心脏停跳液灌注管,而心脏手术绝大多数需要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
背景技术
心脏直视手术时,心脏的血液供应中断,如心脏不加保护,常温缺血15分钟就吁导致不可逆损伤,所以需要术中心肌保护。
术中心肌保护最主要的是采用心脏停跳液。目前,国内外以顺行间断灌注血心脏停跳液最常用,可以保证安全完成绝大多数心内直视手术。心脏停跳液在升主动脉阻断后可经升主动脉根部或冠状动脉开口顺行灌注,首次灌注量一般20ml/kg,3~5分钟灌完。以后每隔20~30分钟重复灌注。
但目前的灌注管通常是分别针对两个主动脉根部或冠脉开口先后灌注,所以每次灌注共需6~10分钟完成。如果需灌注3~4次,单纯等待灌注的时间就多达数十分钟。灌注期间,术者不能进行其它手术操作,灌注时间越长意味着心脏的缺血损伤更大。而且灌注管的插入也不易操作,对两个主动脉根部或冠脉开口先后插入灌注,操作很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灌注管的灌注时间过长和操作不变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以同时对两个主动脉根部或冠脉开口进行灌注并且操作方便的灌注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心脏停跳液灌注管,包括主管、两个支管以及与所述支管相对应的两个铰接相连的铰接部件,所述主管和两个支管相互连通形成三通管道;所述支管包括设置在铰接部件上并远离铰接中心的支管头部,该支管头部朝远离所述铰接中心方向弯曲;所述铰接中心位于两个所述支管之间。
优选地,所述铰接部件是长形的构件。
优选地,所述支管头部设置在所述铰接部件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铰接部件包括设置在其一端并将所述支管头部固定的定位部。
优选地,所述铰接部件包括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的定位部,该定位部将所述支管固定在所述铰接部件上。
优选地,所述定位部沿管壁弯折。
优选地,所述铰接的轴线垂直于铰接部件的长度方向。
优选地,所述两个支管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作用于所述两个铰接部件。
优选地,所述铰接部件包括手柄部。
优选地,所述手柄部上设置有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环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铰接的轴线。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能够对两个主动脉根部或冠脉开口同时灌注,操作更方便,并且提高了灌注效率,减少了心脏在灌注期间的缺血损伤。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左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主视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部位的局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左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所示1至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心脏停跳液灌注管包括主管1、两个支管2和与所述支管2相对应的两个铰接相连的铰接部件3,所述主管1和两个支管2相互连通形成三通管道。
两个铰接部件3为铰接相连的两个长扁形构件,铰接中心位于铰接部件3的两端之间,并且铰接的轴线34垂直于铰接部件3的长度方向。
所述支管2包括支管头部21,该支管头部21设置在铰接部件3的一端,具体是,铰接部件3的一端设置有定位部31,该定位部31将支管头部21固定在该处。铰接中心位于两个支管2之间,并且,定位部31沿管壁弯折。支管头部21朝远离所述铰接中心方向弯曲。该铰接部件3用于调整支管头部21之间的间距。
所述两个支管2之间设置有弹簧4,该弹簧4优选为扭簧。所述弹簧4两端41分别作用于所述两个铰接部件3,具体是,弹簧4两端41分别卡在两个铰接部件3的相应的孔中,用于提供铰链活动后的回复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未经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844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