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态护岸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82835.0 | 申请日: | 2015-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263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沈建霞;钱祖宾;单海春;邵琪;钟华林;袁华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吴静安 |
地址: | 21111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护岸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河流区域环境、生态保护的要求逐年提升,河道护岸结构不仅要满足航运、防洪泄洪、引水排涝等功能,也应从结构、措施等角度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保持功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植物与人工材料相结合的综合性护岸结构。一方面,石材、钢筋混凝土、土工织物等材料能加强护岸抗水流冲刷能力;另一方面,种植植被可使护岸具备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化效应。
常用的生态护岸结构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混凝土连锁块类结构和石笼类结构。在护岸坡面抵抗水流冲刷能力方面,两种结构性能相近;石笼类结构对护岸形状的适应性较强,通过上覆植耕土来填充笼内块石间缝隙,为原生护岸植被提供生存空间,但因水位变动区的确定、原生植被生长周期、外来植物存活率等因素,其景观性较差,且在河道整治之后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预计的生态效果;
混凝土连锁块类结构属预制结构,制作、施工方便,在块与块之间通过水魔方等生存措施移栽特定的植被,可根据水位变动规律因地制宜地形成特色景观效果,其生态性能在河道整治结束时即可达标,然而这种结构较大程度地忽略了原生植被,在重塑护岸绿植区的同时,破坏了原生植被的生存空间,更无法兼顾河流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在适应河道原岸地势的情况下抵抗水流冲刷、保持整体稳定性,也能充分将原生植被与移栽植被有效结合,匹配当地生物群落,在短期内恢复河道生态环境、达到预期的景观目标的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生态护岸结构,包括钢丝网底层、相隔一定间隙分设在钢丝网底层上的围笼、设置在围笼内用于生长原生植物的填料基层以及设置在相邻围笼之间用于生长移栽植物的移栽耕植土层。
进一步地,所述填料基层由块石料和培植土填充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围笼为由数块钢丝网隔通过钢丝扎紧围成的矩形体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围笼上设有钢丝网盖。
进一步地,述围笼与钢丝网盖之间通过钢丝扎紧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围笼与钢丝网底层之间通过钢丝扎紧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钢丝网底层、钢丝网隔和钢丝网盖采用双绞合六边形网格。
本实用新型在满足护岸抗冲刷、稳定性等结构要求的同时,也能充分利用原生植物环境,相宜地引入外来景观植物,既能在短期内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又能与临近的生物群落维持一种共生氛围,形成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护岸结构。由此产生的有益效果是:1)具有灵活的抗冲刷能力;2)具有因地制宜的景观性;3)为原生植物提供生存空间;4)地形适应性强、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中钢丝网底层与围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中填料基层与移栽耕植土层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示意图。
其中
1、钢丝网底层;2、围笼;3、钢丝网盖;4、河道护坡坡面上;5、填料基层;7、移栽耕植土层;21、钢丝网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生态护岸结构,具有钢丝网底层1和围笼2,钢丝网底层1沿河道护坡坡面4进行铺设,若干围笼2相隔一定间隙地分设在钢丝网底层1上,在围笼2内设置有用于生长河道护坡坡面4上原生植物的填料基层5,在相邻围笼2之间设置有用于生长移栽植物的移栽耕植土层7。
本实用新型中填料基层5由块石料和培植土填充形成。围笼2由四块矩形状的钢丝网隔21通过钢丝扎紧固定组成,在单个围笼2上方加盖钢丝网盖3,形成封闭的矩形笼状结构,围笼2与钢丝网盖3之间通过钢丝扎紧固定。考虑到抗冲刷效果和生态性的协调作用,通常块石料可填充一层或两层,因此围笼2的高度应控制在20~50cm之内。
在河道护坡坡面4较陡或过于光滑时,本实用新型为提高整体护岸结构在河道护坡坡面4上的抗滑稳定性,在底层钢丝网1铺设河道护坡坡面4后,每隔一段距离用木桩将底层钢丝网1固定(图中未画出),保持其与河道护坡坡面紧密嵌固。围笼2通过钢丝扎紧与底层钢丝网1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828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明流输水隧洞断面结构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道路清雪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