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石墨烯防弹玻璃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64588.1 | 申请日: | 2015-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41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邵丽;史浩飞;杜春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3C27/12 | 分类号: | C03C27/12;B32B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7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防弹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弹玻璃领域,涉及由特殊玻璃片组成的层状产品,特别涉及一种石墨烯增强玻璃组成的防弹玻璃。
背景技术
防弹玻璃是国家军民工业上的重要材料,它广泛用于高级轿车、飞机、战舰、装甲车上作挡风玻璃,也用于银行、珠宝行、贵重文物展厅等部位。随着科技的发展,日益精锐的枪炮炸弹类武器不断诞生,传统防弹玻璃的防弹性能表现得捉襟见肘,不能满足目前的发展趋势,所以该领域内技术人员也正是在该道路上不断的摸索和探寻强度更高、韧性更好的新材料制作防弹等级更高的防弹玻璃。
石墨烯被喻为21世纪的“革命材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薄、强度最大、重量最轻、韧性最好的二维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是人类已知强度最高的物质,比钻石还坚硬,强度比石墨烯世界上最好的钢铁还要高上100倍;导热系数高达5300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 /(V·s),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高,而电阻率只约10-6 Ω·cm,比铜或银更低,为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烯防弹玻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石墨烯防弹玻璃,包括内外两层掺杂石墨烯粉末的玻璃层和设置在两者之间的石墨烯复合胶体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玻璃层主体为钢化玻璃、有机玻璃、夹丝玻璃或浮法玻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玻璃层中掺杂的石墨烯粉末为1~50层石墨烯微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玻璃层中掺杂的石墨烯粉末为含氧、氟、羰基或氨基的官能化石墨烯微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所述石墨烯复合胶体层为内含转移石墨烯薄膜的胶体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所述转移石墨烯薄膜由1~50层的石墨烯组成。
所述掺杂石墨烯粉末的玻璃层定义为石墨烯玻璃层,定义依据于ZL201310369546.X。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防弹玻璃包括内外玻璃层和中间胶体层,且向内外玻璃层加入石墨烯粉末,向胶体层中加入转移石墨烯薄膜,显著增强了防弹玻璃的抗冲击性能和导热性能,且不影响其透光性能;本实用新型的防弹玻璃可以可更好的将弹体碎裂后的破片弹开,更迅速的消释弹体的动能及摩擦热,有效提高防弹玻璃的抗冲击性能。与同类产品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防弹玻璃具有防弹效果好、重量轻、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外玻璃层;2-复合胶体层;3-内玻璃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防弹玻璃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外玻璃层1,内玻璃层2合设置在内外玻璃层之间的复合胶体层2.
本实施例中,玻璃层为钢化玻璃、有机玻璃、夹丝玻璃或浮法玻璃。
本实施例中,玻璃层中掺杂的石墨烯粉末为1~50层石墨烯微片。
本实施例中,玻璃层中掺杂的石墨烯粉末为含氧、氟、羰基或/和氨基的官能化石墨烯微片。
本实施例中,石墨烯复合胶体层为内含转移石墨烯薄膜的胶体层。
特别的,转移石墨烯薄膜由1~50层的石墨烯组成,该转移石墨烯薄膜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得,首先在气体碳源和保护气的条件下生长石墨烯,然后将生长的石墨烯多次转移到胶体层上复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防弹玻璃的抗冲击性能和导热性能得到显著增强,且透光性能几乎不受影响;本实用新型的防弹玻璃可以可更好的将弹体碎裂后的破片弹开,更迅速的消释弹体的动能及摩擦热,有效提高防弹玻璃的抗冲击性能。与同类产品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防弹玻璃具有防弹效果好、重量轻、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645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