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封装的感应充电线圈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262889.0 | 申请日: | 2015-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8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 发明(设计)人: | A·J·希拉里奥;D·R·卡萨;J·J·休伊;K·M·基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苹果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边海梅 |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封装 感应 充电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感应充电和/或通信,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在电子设备的外壳中封装或者嵌入一个或多个感应充电线圈。
背景技术
感应充电系统将能量从一个设备中的发射线圈传送到另一个设备中的接收线圈。本质上,发射线圈中的电流产生磁场,该磁场在接收线圈中感应出电流。在接收线圈中感应出的电流可以被用来对接收设备中的电池充电,以操作该接收设备,和/或向该接收设备传送通信或控制信号。图1是现有技术的感应充电系统的横截面视图。感应充电系统100包括充电设备102,该充电设备102通过充电设备中的发射线圈106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108之间的感应耦合来向电子设备104发射功率和/或信号。发射线圈106被定位在充电设备102内部的在由充电设备的外壳112限定的内部区域110中。具体地,发射线圈106被贴附到外壳112的与充电表面114相邻的内壁上。类似地,接收线圈108被定位在电子设备104内部的在由电子设备的外壳118限定的内部区域116中。接收线圈106也被贴附到外壳118的与充电表面114相邻的内壁上。
传送功率或信号的峰值效率通常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被适当地对齐,并且由发射线圈106产生的磁场围绕接收线圈108,使得穿过接收线圈的能量与发射线圈中的能量大体相等时发生。然而,这就约束或限制了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可以存在的距离。随着距离D增大,发射线圈中的损耗降低了功率传送的效率。在某些情况下,功率传送效率会随着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呈指数地减小。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一个方面,至少一个感应充电线圈被封装在电子设备的外壳的一个或多个壁内。该电子设备可以是任何合适类型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媒体播放器、智能电话、可穿戴电子或通信设备、健康监测设备、平板计算设备和感应充电设备。充电设备可以是在充电表面上接纳(receive)电子设备的充电座,或者充电设备可以适于被插入到电子设备中的充电端口内。一个或者多个感应充电线圈可以具有任何给定的形状或设计,比如旋涡设计、锥形设计、平面设计、环形设计和螺旋设计。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每个线圈注入模制(insert molding)在外壳的一个或多个壁内而将一个或者多个感应充电线圈封装在外壳内。在另一实施例中,一个或者多个感应充电线圈被封装在形成于外壳中的开口内并且被机械固定在该开口中。
在另一方面,感应充电系统包括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该发射设备包括发射线圈并且该接收设备包括接收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中的至少一个被封装在相应的设备的外壳内。例如,发射线圈可以被注入模制在发射设备的外壳内,接收线圈可以被注入模制在接收设备的外壳内,或者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两者都被注入模制在它们相应的外壳内。
在又一方面,一种用于将一个或多个感应充电线圈定位在电子设备的外壳中的方法可以包括将感应充电线圈定位在模具中,该模具限定外壳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并且将每个感应充电线圈封装在形成外壳的至少一个壁的材料中。可以通过向模具注入材料以形成外壳的至少一部分来将一个或多个感应充电线圈封装在外壳中。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下附图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的元件相对于彼此未必成比例。在可能的地方,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示附图所共有的相同的特征。
图1是现有技术的感应充电系统的横截面视图;
图2示出感应充电系统的一个示例的顶视图;
图3-5是沿图2中的A-A线获取的感应充电座202和电子设备204的简化横截面视图;
图6-7示出感应充电系统的另一示例的透视图;
图8是沿图7中的B-B线获取的充电设备602和充电端口606的简化横截面图;
图9-11示出对感应充电线圈合适的示例形状;
图12-13是电子设备的外壳的横截面视图;
图14是用于将一个或多个感应充电线圈定位在外壳中的第一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15是用于将一个或多个感应充电线圈定位在外壳中的第二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苹果公司,未经苹果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628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