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泥浮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57180.1 | 申请日: | 2015-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444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D1/14 | 分类号: | B03D1/14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选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泥浮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泥浮选系统。
背景技术
浮选是基于矿物和矿物杂质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而进行分选的方法。在调节煤与矿物杂质的表面性质、提高浮选速度和选择性等方面,浮选药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常规浮选中,煤油或柴油等烃类油以液态直接加入到煤泥水中,在搅拌作用下分散,从理论上讲,煤粒表面油膜厚度只需一至两个分子厚度,但是由于油水的互不相溶,常规直接给药方式不能使药剂均匀地分散在矿浆中,造成油液滴过大,使粒径细小而数量巨大的煤粒与粒径较大而数量较少的药剂液滴相互碰撞、接触的机会减少,导致烃类油消耗较大,降低了烃类油捕收剂的作用效果。褐煤、长焰煤、不粘煤等低阶煤种因煤阶低、煤中含氧官能团高,表面润湿性差,趋向于更亲水,捕收剂在煤粒表面不易铺展,疏水性不易改善,煤颗粒不易附着于气泡而难以浮选,因此,只能采用增大药剂使用量的方法来弥补,然而过量的药剂不仅浪费了捕收剂,还会导致捕收剂在被煤吸附的同时一并将煤粒表面的细泥覆盖,造成浮选精煤细泥污染,而且对后续生产过程,如沉降、过滤、泵送等产生不易消除的副作用。此外,煤用浮选药剂绝大部分都是石化产品或副产品,价格高,造成浮选成本过高。对于低阶煤泥浮选,提高药剂性能,是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煤泥浮选系统。该煤泥浮选系统的结构简单,可使烃类油捕收剂充分弥散,具有提高药剂作用效果、加快浮选速度、减少药剂消耗、提高浮选指标等优点,浮选效果好,能够连续运行,且成本低廉,易于安装,适用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煤泥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浮选柱、煤泥水搅拌桶、捕收剂气化器、循环泵、气泡发生器、用于存储烃类油捕收剂的储油桶、用于将所述储油桶内的烃类油捕收剂泵送至捕收剂气化器的蠕动泵和用于向捕收剂气化器泵送气体的气泵,所述煤泥水搅拌桶内设置有煤泥水搅拌桨,所述浮选柱的上端设置有泡沫排放口,所述浮选柱的上部设置有给料口,所述浮选柱的底部设置有循环出料口和绕设在所述循环出料口一周的尾矿排放口,所述浮选柱的中下部设置有循环进料口,所述捕收剂气化器包括圆管和缠绕在所述圆管外壁上的加热电阻丝,所述圆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板,所述圆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密封板,所述煤泥水搅拌桶通过煤泥水输送管与所述给料口连接,所述循环出料口通过第一循环料管与循环泵的输入口连接,所述循环泵的输出口通过第二循环料管与气泡发生器的输入口连接,所述气泡发生器的输出口通过第三循环料管与循环进料口连接,所述储油桶通过第一输油管与蠕动泵的输入口连接,所述蠕动泵的输出口通过第二输油管与第一密封板上的输油进口密封连接,所述气泵的输出口通过输气管与第一密封板上的输气进口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密封板上的气溶胶输出口通过气溶胶排出管输入至气泡发生器内。
上述的一种煤泥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管为铜管。
上述的一种煤泥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管上设置有球阀。
上述的一种煤泥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管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设计合理且操作方便、运行连续。
2、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加热使烃类油捕收剂气化后以气溶胶的方式给入到浮选机分选系统中。这种药剂添加方式,可使烃类油捕收剂充分弥散,具有提高药剂作用效果、加快浮选速度、减少药剂消耗、提高浮选指标等优点。
3、本实用新型通过气溶胶给药方式和浮选柱分选技术对天然可浮性差的低阶煤进行浮选,可以得到好的浮选指标,达到低阶煤深度脱硫降灰提质的目的,可解决低阶煤难浮选问题,提高此类煤炭的综合利用率,提升经济价值。
4、本实用新型易于安装,成本低,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可浮性相对较好的煤种,可以有效的节约捕收剂用量,且浮选选择性好,应用前景广阔。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浮选柱; 1-1—泡沫排放口; 1-2—循环出料口;
1-3—尾矿排放口; 1-4—循环进料口; 1-5—给料口;
2—第一循环料管; 3—循环泵; 4—第二循环料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571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清除跟料自动除油机
- 下一篇:一种破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