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预警、警告及呼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51671.5 | 申请日: | 2015-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577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良;张佳伟;蔺云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21/02 | 分类号: | G08B21/02;B60Q5/00;B60Q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预警 警告 呼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预警、警告及呼救系统。
背景技术
据统计,我国汽车保有量不到全世界2%,但是我国年均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为10万人, 约占全球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20%。
多年来,由于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长迅猛,所以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总是不断创出新高。据公安部的统计数字,2002年,我国万车死亡人数为13.7人;而据日产汽车技术人员介绍,这个数字是日本的10倍以上。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3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46亿人。据卫生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6万人。
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原因众多。“2005汽车安全论坛”的与会人员讨论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的混乱交通现状,国外经常是车撞车,人的概率小,而国内经常是车撞人,人的概率大得多;二是国内行人、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不多;三是不少国产机动车在安全性能方面与国外车辆存在差距;四是国内很多驾驶员没有养成正确的驾驶习惯,没掌握事故发生前后正确的操作方法;五是国内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在设计规划上也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目前市场上也有几款应用于汽车防碰撞系统,例如:驾车卫士、Mobileye智能行车预警系统等;在一些高端车上也安装有防碰撞系统,如沃尔沃、奔驰等。这些系统的原理是:利用车载摄像头或者手机摄像头获取行车过程中前车的图像,通过一定的算法分析图像估计与前面车辆的车距,根据车距的大小进一步对驾驶员进行警示。
但是,这些防碰撞系统都是基于车祸发生前的预警和警示,针对车祸发生后的车祸预警和防碰撞系统目前并没有类似的产品。本系统不仅能在车祸发生前产生一个衡量行车安全状况的安全系数,用于提醒、警示司机,而且实现了在车祸发生后,能够及时对车祸周边的车辆进行警告,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同时向120、紧急联系人等实施及时呼救,防止在人烟稀少的路段因抢救不及时带来的伤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预警、警告及呼救系统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改变传统的仅基于车祸发生前的警示功能,而要解决针对车祸发生前后的车祸警告和求救功能问题。
一种车载预警、警告及呼救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多个分别设置在不同车辆上的车载单体,所述每个车载单体上均包括微控制单元、加速度传感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GPS模块、GSM通讯模块、指示灯和蜂鸣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GPS模块、GSM通讯模块、指示灯和蜂鸣器均连接在所述微控制单元上。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单元为STM32F103RCT6微控制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加速度传感器模块为ADXL345加速度传感器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433MHz无线通信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GPS模块为NEO-6M GPS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GSM通讯模块为SIM900A GSM通讯模块。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以车辆行驶途中的加速度可快速判断车祸的发生;
(2)本实用新型针对已发生的车祸事故做出反应,对事故车辆周围方圆300米内的其他车辆做出警告,提醒车主提高警惕,减速慢行,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车祸发生后的自动发送求救信号的功能,可以有效的防止事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路段时,伤员因抢救不及时带来的伤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微控制单元;2-加速度传感器模块;3-GPS模块;4-无线通信模块;5-GSM通讯模块;6-指示灯;7-蜂鸣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相反,本实用新型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516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式训练对抗护具
- 下一篇:一种周界防范系统实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