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体减震锤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43492.7 | 申请日: | 2015-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008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14 |
发明(设计)人: | 蔡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D1/12 | 分类号: | B25D1/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郑汉康 |
地址: | 310019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体 减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锤子,尤其是一种连体减震锤。
背景技术
锤子一般都具有两头,一头为敲击的圆头端,另一头为功能端,一般为扁平向下弯曲并且开V口,锤子是利用杠杆的原理,是一种省力杠杆。因此需要大力敲击或者起钉的时候,都是握到握柄的末端。
但是,锤子不是每一次都需要大力的,有时需要握到靠近锤头的部位,高频率敲击。但是现有的锤子靠近锤头的部位均没有包胶,握时的手感不好,不太符合手握的要求。尤其是握柄与锤头一体的锤子,握柄与锤头是一体制成,握柄的截面为矩形,手握的感觉和握持的性能较差。
锤子的圆头端的敲击平面都有相应的规格,相对来说较小,敲击的时候会落到外部,有时会直接落到握柄靠近锤头的部位。一般的锤头在该部位均不适合敲击,敲击容易使锤子受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锤子的握柄没有整体包胶,靠近锤头部位的握柄握持手感差,不适合高频敲击的缺陷,提供一种连体减震锤,握柄外部的包胶一直延伸到握柄靠近锤头的部位。
本实用新型还解决了现有的锤子敲击的时候会落到握柄靠近锤头的部位,容易使锤子受损的缺陷,提供一种连体减震锤,握柄靠近锤头的部位设置平面,适应撞击,防止锤子受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体减震锤,包括锤头及握柄,握柄上套置有包胶,包胶从握柄的尾端一直延伸包到握柄靠近锤头的部位。握柄与锤头一体结构,提高羊角锤整体的强度,包胶从握柄的末端一直包裹到握柄的前端,可以手握到握柄的前端部位,从而适应高频敲击,同时具有较高的手握舒适感;包胶一直包裹到握柄的前端部位,手握握柄的前端部位操作羊角锤时能起到减震作用。
作为优选,锤头与握柄为一体状结构;握柄呈扁条状,锤头的中间部位向握柄一侧延伸有连接部,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握柄的厚度。连接部突出羊角触头,且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握柄的厚度,使得连接部可以作为附属敲击部位。
作为优选,连接部朝向圆头的下侧表面为下撞击部。
作为优选,连接部连接握柄的端部为斜面,斜面从锤头的圆头端向另一扁平端倾斜。
作为优选,包胶的开口端为与连接部端部斜面相吻合的倾斜开口端,包胶包裹握柄后,包胶的外表与连接部的外表平滑过渡。
作为优选,握柄朝向锤头扁平端的上侧表面设置有凸起的上撞击部。
作为优选,包胶对应上撞击部的部位设置有开槽,上撞击部从开口处伸出,上撞击部的上表面突出包胶该部位的表面。
作为优选,握柄的尾端设置有横向贯通握柄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包胶从握柄的末端一直包裹到握柄的前端,可以手握到握柄的前端部位,从而适应高频敲击,同时具有较高的手握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锤头与握柄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剖视图;
图中:1、锤头,2、扁平端,3、弧部,4、连接部,5、上撞击部,6、包胶,7、圆头,8、斜面,9、握柄,10、通孔,11、下撞击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一种连体减震锤(参见附图1附图4),包括锤头1及握柄9,锤头与握柄为一体结构。锤头的下端为圆头7,锤头的上端为扁平端2,扁平端为弯曲状且在端部开口呈V形。
锤头的中部位置延伸有连接部4(参见附图2附图3),连接部的上表面与锤头之间为弧部3过渡,连接部的下表面与锤头之间为弧部过渡。握柄呈扁条状,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握柄的厚度。连接部朝向圆头的下侧表面为下撞击部11,下撞击部的下表面为平面状。连接部连接握柄的端部为斜面8,斜面从锤头的圆头端向另一扁平端倾斜。包胶的开口端为与连接部端部斜面相吻合的倾斜开口端,包胶包裹握柄后,包胶的倾斜开口端与连接部的斜面相贴合。
握柄朝向锤头扁平端的上侧表面设置有凸起的上撞击部5,上撞击部的厚度与握柄的厚度相同,上撞击部的上表面为稍微下凹的弧面结构,上撞击部的前端与下撞击部的后端相互交错。包胶对应上撞击部的部位设置有开槽,上撞击部从开口处伸出,上撞击部的上表面突出包胶该部位的表面。包胶的开槽的前端部位正好处于握柄前端低于上撞击部上表面的部位,包胶包裹握柄后,包胶的外表与连接部的外表平滑过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434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锤冲击钻
- 下一篇:汽车用蜂窝陶瓷催化剂的封装导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