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速公路雾天行车安全监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42444.6 | 申请日: | 2015-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74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培亮;张凡;刘增琦;汤伟;刘泳江;范栋;沈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汤伟;张凡;刘增琦;李培亮 |
主分类号: | G08G1/09 | 分类号: | G08G1/09;G08G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4000 内蒙古自治区包***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公路 行车 安全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行驶安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高速公路雾天行车安全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大雾常被人们称为高速公路的“无形杀手”。大雾严重地影响了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对雾天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大雾导致的交通事故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生命损失和社会、交通、法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统计表明,雾天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明显多于普通公路,而且经常是多车连环追尾相撞的重、特大恶性交通事故。
由于大雾的局域性强、突发性强,同时高空卫星对大雾的穿透力小,气象部门目前尚无法获取大量的数据分析,这就造成大雾预报难。据气象专家介绍,准确预报高速路上的大雾还要在每一条高速路上安装许多的能见度观测仪,这一点在许多高速路上都还没有做到,所以目前还无法做出精确的高速公路大雾预报服务。
因此降低雾天高速公路上的事故发生率,提高高速公路的雾天行车安全,减少社会经济和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辅助高速公路的管理,研究高速公路雾天行车安全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雾天高速公路上的能见距离是影响行车安全最关键的因素。司机在雾天发现并识别前方行驶车辆或障碍物,然后采取措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包括前方目标出现,司机的眼睛移动,然后固定于目标的发现过程和识别清楚后准备采取措施两个阶段。由于雾的光学特性,它能使光线发生散射,并能吸收光线,使得能见度下降。在雾区驾驶员看不清前方和周围的情况,致使驾驶员对车距,车速判断失误,对交通标志、道路设施等识别产生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与前方停止或慢行的车辆碰撞、与道路上的固定物相撞等交通事故。
现有技术针对雾天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保护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已经公开的中国专利CN201020110619.5,其公开了一种用于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LED防雾灯,通过在高速公路两侧使用该防雾灯来提醒过往车辆;例如在已经公开的中国专利CN201320481334.6,其公开了一种高速公路团雾预警系统,将该系统设置在汽车内,通过语音提示驾驶人员,已防止雾天对行车的安全影响。有上述公开的文献可以看出,公开的技术中功能单一,在出现故障后没有替代方案,且不能够通过人员来进行人工提醒,即没有实现人工和智能化结合的技术公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速公路雾天行车安全监控系统。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速公路雾天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包括设置在高速公路上的道闸机,道闸机包括箱体、闸杆和控制模块;闸杆上固定有标识牌和显示屏;
标识牌上设有单片机、无线通信模块和防雾灯,闸杆内设有蓄电池;无线通信模块和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单片机的输出端与防雾灯、报警器、显示屏和道闸机的控制模块连接;
道闸机两端设有有色光源和光电感应器,光电感应器的输出端与单片机连接;闸杆的外周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装置,该太阳能电池板装置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的一个输入端相连接,该蓄电池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有用于与市电连接的电源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及时性:本系统可以对高速公路上的雾区进行监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信号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收到信号后可以启动关闭高速公路,该反应过程时间较短,可以及时提醒驾驶人员。
2、准确性:本系统是可以根据起雾的地点、雾的大小以及实际能见度做出精准的应急措施。
3、实用性:本系统能够解决高速公路雾区交通安全方面的实际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道闸机的示意图;
图3为闸杆安装标识牌和显示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高速公路雾天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包括设置在高速公路上的道闸机,道闸机包括箱体1、闸杆2和控制模块。道闸机的箱体1可以用于支撑闸杆2,并设置一些辅助装置,例如电机等;控制模板可以通过对电机的控制来控制闸杆2的升降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汤伟;张凡;刘增琦;李培亮,未经汤伟;张凡;刘增琦;李培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424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极薄铜箔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极薄铜层
- 下一篇:一种用于配电网的无线传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