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安全气囊的电子产品保护壳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239290.5 | 申请日: | 2015-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984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 发明(设计)人: | 黄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蓝岸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 |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陈千 |
| 地址: | 4000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气囊 电子产品 保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产品保护壳,具体地说,是一种带安全气囊的电子产品保护壳。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各种电子设备保护壳大多采用塑料、硅橡胶及金属材质构成。随着电子产品的尺寸越来越大,其重量也相应的增加,现有的这种结构形式和材料的保护壳,当在受到外力冲击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冲击力还是会透过保护壳直接作用在电子产品上,如果外力较大,产生的冲击力会更大,这样的话对于产品受到的冲击力会对其产生破坏作用,甚至内部损伤。经过实验验证,现有市面产品对于极限条件(1.5米以上自由落体且产品边角或正面与地面先接触)的保护几乎难以满足。
现有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3311316 U)中提到的一种保护皮套。该皮套在8个角处增加一个气垫,且正面也有保护盖。虽然能够提高对电子设备的保护能力,但是此种方案由于在8个角上增加了较大的气垫,对产品外观影响很大,而且此种方案有4个气垫是设置在正面保护盖上,用户在使用中时,肯定会打开保护盖,如果在这个时候产品发生掉落,则正面完全处于一种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状态下,产品很容易被破坏,所以此种方案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安全气囊的电子产品保护壳,该保护壳中的安全气囊在平常处于收缩状态,不会影响产品外观,一旦检测到产品发生掉落,可以通过触发气体发生机构产生足量的气体,使得安全气囊充气膨胀,防止电子产品过高坠落时碰撞造成是损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安全气囊的电子产品保护壳,包括保护壳本体,其关键在于:在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各个转角处设置有安全气囊,每个所述安全气囊通过导气管与一个气体发生机构相连,所述气体发生机构为电控气体发生机构,其电控端连接在控制器的输出端上,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还连接有重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
基于上述设计,该保护壳中的控制器可以根据重力传感器和加速传感器所检测的数据来判断是否发生坠落,一旦检测到发生坠落,则可以控制相应方向上的气体发生机构产生足量的气体,使得安全气囊充气膨胀,坠落时碰撞到保护壳的安全气囊上,有效防止保护壳内部的电子产品发生损伤。
作为进一步描述,所述气体发生机构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其中第一容纳腔用于填充NaN3,第二容纳腔用于装填NH4NO3,所述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之间通过隔膜隔离,且第一容纳腔的腔室气压大于第二容纳腔的腔室气压,在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设置有电极接口,该电极接口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控制器,该电极接口的另一端连接有一根电弧,所述电弧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腔室内,且电弧的端部正对所述隔膜,在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导气管的喷气口。
采用该气体发生机构,正常状态,第一容纳腔中的NaN3和第二容纳腔中的NH4NO3通过隔膜隔离,处于安全状态,当需要产生气体时,通过电弧触发隔膜破裂,由于第一容纳腔的腔室气压大于第二容纳腔的腔室气压,在隔膜破裂的瞬间,腔室之间的气流冲击会引起NaN3与NH4NO3发生反应,从而产生足量的气体,将该机构与保护壳上的安全气囊连接,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再进一步描述,所述隔膜为可被电弧击穿的塑料薄膜。
为了便于安装,所述导气管与所述安全气囊预设在所述保护壳本体内,在所述保护壳本体上开设有控制电路安装腔和所述气体发生机构安装腔,所述控制电路安装腔用于安装所述控制器、重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所述气体发生机构安装腔用于安装所述气体发生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气体发生机构的第一容纳腔中预装有NaN3,第二容纳腔中预装有NH4NO3,使得该气体发生机构可以模块化生产,一次性使用后可以单独替换,应用更加方便。
结合上述系统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控制器实时采集重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数据;
步骤2:控制器通过所述重力传感器所检测的数据判断掉落方向,且通过所述加速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数据判断加速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
步骤3:当某一掉落方向加速度达到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该方向对应的气体发生机构工作,使其产生足够的气体到安全气囊中,利用保护壳上的安全气囊来提高保护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蓝岸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蓝岸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92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