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气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38389.3 | 申请日: | 2015-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53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叶远璋;周亮;张煜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万和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3/08 | 分类号: | F24C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513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家用燃气灶一般包括炉架和燃烧器,燃烧器上设有出火孔,但目前燃气灶的燃烧器由于出火孔设计不合理,火焰与炉架上的炉耳接触,导致燃气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排放超标。为此,有需要进一步优化燃烧器的出火孔设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灶,它能优化燃烧器的出火孔设计,有效降低烟气排放。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主要由燃烧器和位于燃烧器外围的炉架组成,燃烧器包括分火器座、外环分火器和内环分火器,炉架设有炉耳,外环分火器的外周壁设有区域间隔设置的大火孔和小火孔,小火孔区域与炉耳相对设置。大火孔和小火孔的区域间隔设置可以避免大火孔的火焰与炉架的炉耳接触,有效避免烟气超标。
所述外环分火器的外周壁还设有稳焰火孔,大火孔和小火孔构成第一行火孔,稳焰火孔位于第一行火孔下方并构成第二行火孔,第一行火孔与第二行火孔错位设置,稳焰火孔的孔径小于小火孔。稳焰火孔的设置有助于避免大火孔或小火孔出现离焰现象。
所述稳焰火孔的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β为0度至30度,以便于向上传递火焰,使小火孔、大火孔的火焰更稳定。
各稳焰火孔、小火孔、大火孔的轴线围绕外环分火器呈旋转分布,且与外环分火器的轴线错开,以使火焰形成旋流,有效与二次空气混合,避免烟气超标。
所述小火孔区域两端的小火孔的轴线形成的夹角α为3至40度,大火孔总面积是小火孔总面积的6至170倍。根据实际结构、功率及烟气排放情况,可适时调整圆心角α的大小和大、小火孔总面积的比例。
所述小火孔、大火孔的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δ均为30至45度,以使被加热的锅底换热面积更大。
所述分火器座包括分火器底座和分火器上座,分火器底座的上表面设有容纳分火器上座的下凹槽,分火器上座的下表面设有上凹槽,分火器上座安装在下凹槽内,且上凹槽与下凹槽相匹配组合形成出口向上的混合器气通道。将分火器座设置为两个工件,既便于加工,又可以使混合器气通道的体积较小,以减少积聚在混合器气通道内的燃气,有利于降低熄火噪音。
所述分火器上座设有定位销,外环分火器的内侧壁设有与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定位销与定位孔的配合,有助于解决外环分火器放置不到位并长期使用而导致变形的问题。
所述外环分火器上设有径向贯穿外环分火器的引火槽,引火槽有助于将火焰引导至内环分火器,提高内环分火器的点火速度。
所述分火器座采用铝合金制成,分火器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在分火器座与分火器之间设有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的耐高温套圈,耐高温套圈嵌在分火器座上。耐高温材料可采用如铜合金材料、不锈铁合金材料、耐高温陶瓷材料、石棉材料或碳素纤维复合材料等耐700℃的耐高温材料。耐高温套圈的设置既避免了分火器座采用耐高温材料制造,节约了资源,减少能耗及污染,同时又可增强分火器座的耐热性能,避免分火器座因受热而变形。
本实用新型同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外环分火器在与炉耳相对的位置设置小火孔,使与炉耳相对的火焰较短,避免因两者接触产生黄焰而导致烟气排放超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燃烧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外环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大火孔、小火孔在外环分火器的分布区域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行火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稳焰火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分火器座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主要由燃烧器和位于燃烧器外围的炉架组成,炉架设有炉耳01,燃烧器包括分火器座02、外环分火器03和内环分火器04。如图2和图3所示,外环分火器03的内侧壁设有定位孔34和径向贯穿外环分火器03的引火槽35,外环分火器03的外周壁设有稳焰火孔31和区域间隔设置的大火孔33、小火孔32,小火孔32区域与炉耳01相对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万和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万和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83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