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防追尾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36600.8 | 申请日: | 2015-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15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孙振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振邦 |
主分类号: | B60Q5/00 | 分类号: | B60Q5/00;B60Q1/50;G01P15/00;G01S15/08;G01S15/93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张涛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追尾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追尾系统,尤其是一种汽车防追尾系统,属于汽车安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追尾碰撞事故是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多发类型,也是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第一多发类型。2005年,尾随碰撞事故约占全年事故总量的12.88%,死亡人数约占14.77%,受伤人数约占12.52%。告诉公路事故中,尾随碰撞事故起数约占总数的39.29%,死亡人数约占47.82%,受伤人数约占48.25%,可见其严重性。
据有关部门对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司机—汽车—环境三要素中,司机是可靠性最差的一个环节,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司机反映不及时或判断失误引起。计算表明,司机反映迟缓1秒,速度为80Km/h的汽车要前进约22.2米,由此可能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若在夜间或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汽车在中、高速行驶时,很难及时发现前方障碍物并采取必要应急措施。统计表明,在发生撞车的事故中,45%是司机没有看清楚前面车辆所处的位置,30%是发现前方车辆但为时己晚,特别在汽车高速行驶的情况下,前方目标正确识别与否至关重要。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汽车防撞系统的研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防追尾系统,其结构紧凑,能有效防止汽车追尾,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适应范围广,成本低,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汽车防追尾系统,包括主机控制板,所述主机控制板与用于检测当前车辆与前车安全状态的前防追尾检测装置以及用于检测当前车辆与后车安全状态的后防追尾检测装置连接,主机控制板的输出端与警示提示装置连接。
所述前防追尾检测装置包括安装于当前车辆前端的测距传感器电路以及前加速度传感器,所述测距传感器电路以及前加速度传感器均与主机控制板电连接。
所述测距传感器电路为超声波传感器或激光测距传感器。
所述后防追尾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检测后车加速度变化状态的后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后加速度传感器与主机控制板电连接。
所述警示提示装置包括蜂鸣器电路以及安装于车辆后端的显示屏。
所述蜂鸣器电路包括蜂鸣器BP1,所述蜂鸣器BP1的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1的阴极端连接,蜂鸣器BP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阳极端以及三极管Q2的集电极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端还与+5V电压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端与电阻R4的一端以及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以及三极管Q2的发射极端均接地,电阻R4的另一端与主机控制板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测距传感器电路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时,测距传感器电路包括串口芯片U2,所述串口芯片U2采用型号为MAX232CSE的芯片,串口芯片U2的T1OUT端、T2OUT端与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射端连接,串口芯片U2的VEE端通过电容C8接地,串口芯片U2的VCC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端连接,串口芯片U2的VDD端通过电容C3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端与电压VCC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端通过电阻R1与微处理芯片U1的P53端连接,微处理芯片U1采用型号为STC11的芯片,串口芯片U2的C1+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串口芯片U2的C1-连接,串口芯片U2的C2+端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串口芯片U2的C2-端连接,串口芯片U2的T1IN端、T2IN端分别与微处理芯片U1的P51端、P52端连接;
微处理芯片U1的P60端与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以及三极管Q3的集电极端连接,微处理芯片U1的P61端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与+5V电压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端与电阻Ra1的一端以及电阻Rb1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端以及电阻Rb1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a1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U3的IOUT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以及运算放大器U3的IN+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3采用型号为TL074的芯片;微处理芯片U1的P50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微处理芯片U1的P67端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3的另一端均与+5V电压连接,微处理芯片U1的P65端与晶振Y1的一端以及电容C6的一端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晶振Y1的另一端与电容C7的一端以及微处理芯片U1的P64端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振邦,未经孙振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66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屏幕隐藏机构
- 下一篇:一种自动伸缩篷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