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充电器设备的连接器接口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36130.5 | 申请日: | 2015-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587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冯德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德生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502;H01R13/5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充电器 设备 连接器 接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接口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充电器设备的连接器接口。
背景技术
通用串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 USB)界面作为一种标准之输入/输出界面,已被广泛应用与重多电子设备之设计中。1994年,英代爾,康柏,数字,IBM,微软,NEC,Northern 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之电脑和通信公司联合成立了USB协会(USB-IF),初步设立USB界面规范。到目前为止,USB协会已经颁布了1.0,1.1及2.0等版本.
上述USB1.0,1.1及2.0版本分别支持下述三种传输速率:(1)低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5兆比特每秒。多用于键盘和滑鼠。(2)全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2兆比特每秒。
然而,随着电子工业之发展,即使USB2.0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某些电子工业之发展要求,例如于传输音频或视频之情况下,为了保证信号传输品质,传输速率往往高达1G至2G每秒(1G=1000兆比特).电连接器领域内之另外两种界面,如PCI-E(传输速率可达2.5G每秒)及SATA界面(传输速率可达1.5G至3.0G每秒)之传输速率已经明显超过了USB2.0界面。
但是,PCI-E及SATA界面由于用远远不及USB,Q且这两类界面之端子数量较多,体积较大难以适应未来电子工业轻,薄,短,小之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充电器设备的连接器接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充电器设备的连接器接口,包括壳子本体、绝缘本体、端子、卡勾和后塞绝缘体;所述端子插入在开设在绝缘本体上的插端槽中;所述壳子本体通过开设在支撑上的开孔并穿过绝缘本体上留设的定位槽与后塞绝缘体上的固定块卡合,且与壳子本体侧端连接的支撑部插入在开设于绝缘本体侧端的壳子耳朵卡槽中;所述端子通过连接部插入在绝缘本体上侧壁的插端槽中;所述卡勾的连接段与端子卡合,卡勾的末梢端通过开设在后塞绝缘体上的卡勾槽卡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壳子本体连接支撑的一面上开设有椭圆孔和凸包,在连接支撑部与壳体连接处设置有凸点,其在该连接面的壳子本体侧壁上设置有侧壁转角;所述壳子本体连接支撑部的壳面上设置有凹部和凸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上还开设有卡勾槽、定位槽和格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端子设置有焊接部、承接段;在连接段上设置有多个卡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卡勾上设置有卡点、凸起部、凸起、连接段和肩膀,且凸起插入在第二端子卡遭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后塞绝缘体与卡勾卡接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端子卡槽和第二端子卡槽、另端开设有间隔分布的隔兰和胶芯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充电器设备的连接器接口,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并且可提高传输信号速率;结构简单紧凑,避免了现有的连接器结构复杂,体积大不便使用的情况;整体设计结构简单新颖,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和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见图1-2所示。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充电器设备的连接器接口,包括壳子本体10、绝缘本体20、端子30、卡勾40和后塞绝缘体50;所述端子30插入在开设在绝缘本体20上的插端槽22中;所述壳子本体10通过开设在支撑84上的开孔13并穿过绝缘本体20上留设的定位槽23与后塞绝缘体50上的固定块55卡合,且与壳子本体10侧端连接的支撑部15插入在开设于绝缘本体20侧端的壳子耳朵卡槽24中;所述端子30通过连接部34插入在绝缘本体20上侧壁95的插端槽22中;所述卡勾40的连接段34与端子30卡合,卡勾的末梢端122通过开设在后塞绝缘体50上的卡勾槽51卡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壳子本体10连接支撑84的一面上开设有椭圆孔82和凸包83,在连接支撑部15与壳体连接处设置有凸点85,其在该连接面的壳子本体10侧壁上设置有侧壁转角86;所述壳子本体10连接支撑部15的壳面上设置有凹部12和凸部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德生,未经冯德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61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