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卸扣限位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35603.X | 申请日: | 2015-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35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史春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10 | 分类号: | B66C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11344 | 代理人: | 马丽丽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限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于卸扣的起重作业或拖曳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安装在卸扣上,避免由于卸扣上的吊码眼板与卸扣插销产生相对滑动而导致卸扣出现偏心载荷的限位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卸扣(包括卸扣本体和卸扣销轴)已经成为起重作业中常用的工具,使用时,通常是先在被起重物上设置吊码眼板,将索具与卸扣本体相连,然后将卸扣销轴穿过卸扣本体和吊码眼板,方能进行起重。由于卸扣本体开口宽度大于吊码眼板厚度,当索具受力方向与吊码眼板不在一个平面内或吊码眼板与水平面不垂直时,由于拉力的偏心作用以及卸扣自重作用,卸扣销轴与吊码眼板之间会产生滑动,造成吊码眼板在卸扣销轴上不居中,同时卸扣销轴与吊码眼板之间由曲面接触转变为线接触或较原有曲面接触面积减少,造成吊码眼板局部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乃至损坏;与此同时还造成卸扣销轴局部载荷集中,易导致变形乃至损坏。
因此,在起吊重量大、起重负荷高且相关结构安全系数低的情况下,现有技术中的卸扣容易成为起重作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卸扣销轴与吊码眼板之间容易产生滑动,导致吊码眼板及卸扣销轴损坏,以及造成安全隐患等问题,提出一种适于安装在卸扣上、可避免卸扣销轴与吊码眼板之间产生滑动的卸扣限位板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卸扣限位板装置,适于安装在卸扣上,所述卸扣包括卸扣本体和安装在卸扣本体的开口上的卸扣销轴;所述卸扣限位板装置包括限位板组,所述限位板组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二限位板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相适配螺接;所述第一限位板上还设有贯穿其第二表面及所述凸起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限位板的第二表面与其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还设有贯穿其第二表面及所述凹槽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限位板的第二表面与其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均与所述卸扣插销的直径相适配,以供所述卸扣插销穿过。
优选的,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的螺接行程可使所述限位板组的整体厚度,等于所述卸扣本体的开口宽度与安装在所述卸扣销轴上的吊码眼板厚度的差的一半。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板把手;所述第二限位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板把手。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板把手与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侧面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把手与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侧面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组包括两套,即第一限位板组和第二限位板组;所述第一限位板组和第二限位板组均安装在所述卸扣插销上,且位于所述卸扣插销上安装的吊码眼板的两侧。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卸扣限位板装置,使用时,可将两套限位板组安装在卸扣的卸扣插销上,且位于所述卸扣插销上安装的吊码眼板的两侧,通过调节每套限位板组上凸起和凹槽的螺接行程,可以调节每套限位板组的整体厚度,实现对卸扣插销上安装的吊码眼板的限位作用;使吊码眼板避免与卸扣插销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保持足够的曲面接触,避免由于局部应力集中、载荷集中而导致吊码眼板及卸扣销轴损坏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卸扣限位板装置实施例中限位板组的第一限位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卸扣限位板装置实施例中限位板组的第二限位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第一限位板设置有第一限位板把手或图3中的第二限位板设置有第二限位板把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卸扣限位板装置实施例安装在卸扣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吊码眼板与水平面不垂直时的A-A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索具受力方向与吊码眼板不在同一平面时的A-A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第一限位板,11-凸起,12-第一通孔,13-第一限位板把手,20-第二限位板,21-凹槽,22-第二通孔,23-第二限位板把手,110-卸扣本体,120-卸扣插销,130-吊码眼板,131-加强圈,140-开口部,150-索具,160-被起重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未经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56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