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定性评价堵漏凝胶抗稀释能力的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35014.1 | 申请日: | 2015-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189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发明(设计)人: | 宋兆辉;刘贵传;褚奇;薛玉志;李涛;唐文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1/14 | 分类号: | G01N1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刘明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定性 评价 堵漏 凝胶 稀释 能力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钻井的参数测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定性评价堵漏凝胶抗稀释能力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钻井作业中存在的井漏问题,目前已开发了一些堵漏剂,如化学凝胶类堵漏剂。但目前尚未有定性评价堵漏凝胶抗稀释性的实验装置,施工现场的堵漏工程师则是凭借凝胶颗粒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快慢来粗略判断堵漏凝胶的适用性,这必然会影响到堵漏施工的成功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公知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定性评价堵漏凝胶抗稀释能力的实验装置,实现快速检测堵漏凝胶抗稀释性,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和操作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提高测试效率,并且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定性评价堵漏凝胶抗稀释能力的实验装置,包括机架、用于盛装待测凝胶和稀释液的缸体,其中,还包括:
隔板,用于隔离待测凝胶和稀释液;所述隔板上开有进样孔,可 溶性凝胶可从进样孔溶出从而进入稀释液;
置于缸体内部的搅拌桨,用于将溶出的凝胶与稀释液搅拌均匀;所述搅拌桨通过搅拌电机驱动;
置于缸体内部的转子,所述转子通过旋转电机驱动;所述转子为中空结构,内置有一悬锤;所述悬锤通过流变参数传输线与流变参数记录器连接;所述流变参数记录器用于将悬锤的旋转角度转换为相应的稀释液流变参数。
采用上述结构,转子的旋转,带动转子与悬锤环隙中的稀释液旋转。由于液体的粘滞性,环隙中稀释液的旋转会带动悬锤的旋转,粘滞性越强,旋转角度越大。根据牛顿内摩擦定律,即旋转角度的大小与稀释液粘度呈正比的规律,悬锤的旋转角度通过流变参数传输线传输给流变参数记录器,由流变参数记录器将悬锤的旋转角度换算成相应的稀释液流变参数,实现了稀释液流变参数的实时监测,减少了人为操作,简化了操作步骤。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实验装置,其中,所述缸体在所述搅拌桨和转子之间设置一开有通孔的挡板,所述隔板设置在设有搅拌桨的一侧,并置于所述搅拌桨的下方。将隔板置于搅拌桨下方能够使溶出的凝胶分子迅速溶解在稀释液中,并通过搅拌提高溶出凝胶的分散均匀性。通过设置挡板保证了测试过程中搅拌桨在搅拌过程中引起的晃动不会影响测试的准确性;通过挡板上的通孔保证了挡板两侧的稀释液组分相同,以保证了稀释液的均匀性,继而保证测试过程的连续性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前述的实验装置,其中,所述旋转电机与转速控制器连接。转速 控制器用于将旋转电机调制到预定转速,以使转子以某一恒速旋转。
前述的实验装置,其中,所述搅拌桨通过搅拌杆与搅拌电机连接,所述搅拌电机与搅拌控制器相连。
前述的实验装置,其中,所述搅拌控制器、转速控制器和流变参数记录器分别与中央控制器连接。
前述的实验装置,其中,所述的隔板为一金属网。
前述的实验装置,其中,所述的机架包括底座、固定在底座上的支柱和侧架、以及置于缸体上方的用于固定搅拌电机和旋转电机的支撑杆;所述支柱与缸体相连,用于支撑缸体;所述侧架和支撑杆通过定位器连接,所述定位器用于调整搅拌电机和旋转电机的高度。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定性评价堵漏凝胶抗稀释能力的实验装置,可以实时监测溶有凝胶的稀释液流变参数,实现快速检测堵漏凝胶抗稀释性,并且简化操作步骤,提高测量效率,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和操作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且结构简单,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支柱,3侧架,4定位器,5支撑杆,6缸体,7金属网,8搅拌桨,9搅拌杆,10搅拌电机,11搅拌控制器,12转子,13动力传输线,14旋转电机,15转速控制器,16悬锤,17流变参数传输线,18流变参数记录器,19中央控制器,20挡板,2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效果,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50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